首 页
/
李龙石
/
老盘锦
/
盘锦乡贤
当前位置:
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老盘锦
English
历史溯源
文博天地
老地名
老物件
老字号
老照片
摇篮
摇篮,俗称悠车子、腰车子,是东北农村特有的一种婴儿卧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家儿女,小时候大多都睡过。一般是把它吊在房梁之上,将婴儿舒服地放在里面,轻摇,并任其自然摆动,伴随着母亲轻软的催眠曲。
摇篮
绣花鞋
绣花鞋究竟源于何时,起于何地,现己无法考证,只能在民间传说中找到些许线索。相传春秋时候,晋献公在先后灭掉虢国、虞国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赫赫战绩,遂令宫女在鞋面上刺绣石榴花、桃花、佛手等十种花果纹样,将其钦定为“十果鞋”,并命
绣花鞋
千层底
千层底,特指一种手工纳成的鞋底,因其层多而结实耐磨,故有此名。以这种鞋底做成的鞋子均为黑色布面,因而一旦见到“千层底”字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双白底黑帮的鞋子,其黑白分明的样子,酷似中国农民的眼眸,绝对的纯粹与质朴。
千层底
靰鞡鞋
“靰鞡(乌拉)”为满语的译音,意指东北地区一种垫有靰鞡草的皮制防寒鞋,是中国古老的鞋子之一,属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特有产物。早年东北民间有这样一条谜语:左右不分:有大有小,脸多皱褶,耳朵不少,放下发呆,绑上就跑。其谜底就是靰鞡鞋
靰鞡鞋
蓑衣斗笠
远古时代,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主要工具,就是蓑衣与斗笠。人们使用蓑衣与斗笠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之句,其意为:你的牧人来了,戴着蓑衣和斗笠。
蓑衣斗笠
拨拉槌
拨拉槌原是取自牛的小腿骨,把肉剔净,置阴处晾干,就变得很轻,再细细磨光。很短,尚不盈尺,也不宽,直径也就一寸左右。两端稍粗而钝圆,中间则细瘦,看上去像一个哑铃。使用的时日久了,浸了汗渍,周身就会微微泛红。
拨拉槌
袜底板
袜底板,也叫袜板子、袜托儿,是一种用来缝补袜子的工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此物还出现在家庭主妇的针线篓里,至今己大多绝迹。从某一种意义而言,这种用具代表着贫困或曰节俭,诞生于艰苦岁月,而消失于优越生活的时间段。
袜底板
针线篓
针线篓是一种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的小笸箩,内装针头线脑、剪刀刮板等物,为早年间女红的必备用品之一。“女红”,亦为“女工”,旧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那是我们祖母时代的手工活计,渗透着早年的内房生活与母亲文化。
针线篓
包袱皮
很平实的一个物件,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包袱皮,即用来包裹东西的一块方方正正的棉布。二十世纪六七年代的时候还家家都有,几乎每个女人都用。什么时候没的,还真是说不清。反正是没了,城里,乡下,旮旯,胡同,都没它的影了。
包袱皮
绣花门帘
早年间的绣花门帘一般是嫁妆帘,而且是嫁妆里很重要的一项。嫁妆帘分大小两种,色调以大红为主。一条红色的门帘,绣上绚丽的图案,两侧压上辫条,下面缀上穗子,再配以碧绿的新帘竿、新夹板,挂在门口让人一看就晓得这是新婚洞房。
绣花门帘
草珠门帘
珠帘是门帘的一种,与绣花门帘、塑料门帘、拧花门帘、竹编门帘等并肩而坐,并保持着自己独到的特色和风格。
草珠门帘
火镰
火镰曾是东北游牧民族男人们的随身物件,与马、与水一样的不可或缺。它们被精工细做成各种模样,吊在男人的腰带上,大张旗鼓地彰显着一个男人的生命质量。其确切始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只知它渐次消失于火柴的问世。
火镰
棒槌
棒槌是一种浆洗衣物的用具,为一尺多长、一寸多粗的木棒,通体光滑,线条圆润,头部略粗,手握处稍细,且略有弧度。多以一对存在。棒槌用硬质木料旋制,多用梨木、枣木、柿木等,尤以枣木为佳。枣木棒槌因木质坚硬而经得起打磨,属棒槌家族之
棒槌
收音机
作为半个世纪电子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收音机曾经在我国经济、文化、体育、军事、气象、教育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一度成为人们家庭中的豪华摆设品。三十年前青年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即为收音机。
收音机
熨斗
熨斗可以保证人们衣着的整洁。而一个人的衣着,是其向外界传达的明确信息,彰显着此人惯常的生活态度。因而举凡愿意让世人承认自己此时活得还很光鲜的人,都会频频地借助于熨斗。
熨斗
烟笸箩
烟笸箩是装烟叶的一种用具,与早年的烟荷包有相同的功能。那是东北农家的炕头文化,是居家不可缺少的物件,就如同现代人家的烟灰缸。
烟笸箩
烟荷包
烟荷包是一种用来盛装烟丝的荷包,多由女子绣成,而悬于男子腰际。不过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品之一,却也正因这种日用品的人之必需,而逐渐演绎成世人表情达意的一个道具,从而具有了丰富而含蓄的内涵,成为中国人特有的一种民族语言。
烟荷包
鼻烟壶
鼻烟虽为泊来品,鼻烟壶却是地道中国货。在鼻烟刚刚传入我国之时,人们多以传统药瓶来装纳鼻烟,后来就利用各种材质和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这种盛具,即为鼻烟壶。鼻烟壶多为扁圆形状,宽腹小口,壶口配置顶盖,以使鼻烟不易走味。
鼻烟壶
泥火盆
火盆是东北民间的一种取暖用具,里面盛上木炭或者草灰,端到火炕上,使热浪直逼全屋,实是冬季里农村老人以及孩子离不开的一个敞口暖炉。早年间东北民居的室内取暖多靠火炕,风雪严寒天则补之以火盆或者地炉。
泥火盆
锡酒壶
锡酒壶作为一种盛酒器皿,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题,尤其颇受各阶层文人雅士的喜爱。据说蒲松龄墓中的出土之物,除旱烟袋、念珠、宣德炉、寿山石印章之外,就另有成套的锡酒壶和锡酒杯。
锡酒壶
锡烛台
锡器制作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不仅成就了数代名匠,留下了很多至极珍品,也早己形成了内容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至明清时期,锡器业已在工匠类中独成一行,其标志之一就是有着严格的行规,并形成了自己的业内术语。
锡烛台
保险灯
这是油灯家族中最漂亮的一种。由四部分组成,最下一层是淡绿色的底座,第二层是乳黄色的油缸,第三层是灯芯,最上一层是白色的灯罩。除灯芯部分,余者均为玻璃制品,底座和油缸上还雕有对称又精美的花纹。
保险灯
防风灯
顾名思义,防风灯不可复制的特点,就是防风。这样的特点使它可以用在室外,用在其他灯具不敢探头的一应所在。这种灯具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很普及,而且延续至今,可谓是使用寿命最长的灯具之一,见证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防风灯
八仙桌
木器匠人们认为:八仙桌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用料最经济的家具。应该没错,因为八仙桌打眼看上去就很简洁,方方正正的一个桌面,瘦瘦高高的四条桌腿,无抽无屉,通体透露着无法掩饰的明快。这种桌子每面可坐两个人,二四得八,故称八仙桌。
八仙桌
炕桌
顾名思义,炕桌,就是配合人们坐在炕上使用的桌子。通常炕桌高约30厘米,长约80厘米,宽约60厘米,桌面四周有裙板,四条矮腿有横撑拉连,全为卯榫结构。由于这种桌子尺寸不大,四足较低,故又称矮桌。
炕桌
炕柜
所谓炕柜,是一种置于火炕之上,用以搁放被褥和衣物的物件,也叫疙瘩柜、描金柜,原是东北民间最为常见的家具之一,随火炕衍生而来,其最大特点就是历时弥久。东北地区天气寒冷,人们起居饮食多在火炕之上,火炕的末梢就摆放炕柜。
炕柜
票证
票证是一种花花绿绿的长方形票据,有粮票、油票、布票、煤炭票、自行车票等等,票证曾经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与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密切相关的一种有价证券。居民凡是购买此类物品,除按价付钱之外,还必须出具相应票证,否则什么也买不
票证
老家谱
家谱,即对同祖先、共血缘集团人物和家事记载的历史文献,也称族谱、宗谱、世谱,是一种以表谱为形式的特殊图书体裁。透过亲缘谱系的缝缝隙隙,来考查自己家族的生命史,进而明确其起源、迁徙的轨迹,以及家族文化、婚姻、族规、家约的演替过
老家谱
太师椅
椅子再加上扶手,就是赫赫有名的太师椅。这种靠背、扶手俱全而相对宽大舒适的椅子,初始于宋代。关于太师椅名称的由来,大致有两种说法。
太师椅
瓷墩
瓷墩,可以简略地表述为瓷制的凳子,为古人的起居用具,又名凉凳。由于它多为鼓形,也有鼓凳和瓷鼓之称。现在我们在古装影视片里可得一见,一般是位于大家小姐的身下,精致而又典雅。若是出现在皇宫之中,其品相则更是精妙独到。
瓷墩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