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李龙石 / 老盘锦 / 盘锦乡贤
  • 史前
    史前
    公元前221年之前的盘锦地域文化状况,历新石器、商周、战国三个时期,最早上溯到距今5000余年前。本境绝大多数古文化遗址均未经过发掘,现提及的出土文物,多数是在诸遗址地表或地层采集到的,由此可以推测其文化层内涵是如何的丰厚。
    史前
    秦汉至隋唐
    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221年至906年间的盘锦地域文化状况,历秦、汉、魏、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诸代,计1127年。从秦汉到隋唐的1000多年间,初步建立了文化地缘,从而为后来的文化发展铺垫了基础,并从此踏上漫长的文化成长之旅。
    秦汉至隋唐
    辽金元
    辽金元
    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期间的盘锦地域文化状况,历辽、金、元三代,计460余年。在4个多世纪里,本境的社会生产、经济和文化都有了较大发展,有多个“首次”于其间出现,地域文化持续深入的发展,其文化面貌的个性特征也已逐渐形成。
    辽金元
    明代
    明代
    明代盘锦地域文化状况,从1368年至1622年,历时254年。明代本境在政治、军事和交通上的重要性,堪称空前绝后。本境地域文化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并从此踏上了繁荣之旅。
    明代
  • 汉代房县:盘锦史上第一县
    汉代房县:盘锦史上第一县
    房县是本境史上第一个建置,设立于西汉时期,隶属辽东郡,东汉年间改隶辽东属国。相对于东北其他地区,这样的设置起点并不算迟晚,惜延续时间过于短暂,自魏晋之后即诸史不载。房县建置在历史长河中宛如昙花一现,却也同时印证了本境于远古时
    汉代房县:盘锦史上第一县
    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
    作为退海之地,本境一度被认为人类进驻较晚而没有历史,7处新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显然推翻了这一说法,并将本境地域文化的起源切实上溯到了5000年前。5000年前的本境境域尽管仍以沼泽居多,然而远远高出其周围地表的坨子地、岗子地、台子地
    新石器文化
    绿林与抗日义勇军
    绿林与抗日义勇军
    东北多匪,本境又因地处海隅且有河运与渔盐之利而更为招匪,也更易滋生土匪,遂素为“匪薮”。纵观历史,可知匪患起于清末动荡之际,泛滥于民初混乱之时,一度对地方民生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不过在九一八事变后,有很多土匪出身的绿林人物
    绿林与抗日义勇军
    战备、战事与战乱
    战备、战事与战乱
    入清以后,东北地区的军政性质发生了一个空前转折,即由传统的民族之间的冲突与防范,转而成为国与国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性转折,随着时间流逝而愈趋鲜明,到清中后期已上升为形势严峻的国际纷争。这使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战备、战事与战乱
  • 驿递体系
    驿递体系
    在交通通信和运输上,明代主要实行三种制度:驿传、急递铺和递运所。驿传主要服务于政府信使及官方行旅,急递铺专门快递国家紧急文报,递运所是运送大宗货物尤其是粮饷的专业机构。辽东地区对三者均有悉心经营,本境也被纳入这一体系当中,且
    驿递体系fff
    农业与渔业
    农业与渔业
    辽金元时期,辽东地区的整体农业状况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农业耕种面积有了大幅度扩延,农业经济得到了相对充分的发展。本境亦有着同样趋势,耕地范围在进一步延展,于西部和南部进行了新的垦殖;铁制农具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
    农业与渔业fff
    文化地缘初成
    文化地缘初成
    东汉之后,至契丹建辽,其间600余年,华夏大地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诸代,政权更迭之繁已堪称史上之最。东北地区之乱则又更甚一层,相继有高句丽、渤海国等地方割据政权活跃一时,致争战累年不息,使社会生产、文
    文化地缘初成fff
    商周文化
    商周文化
    夏商周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原始社会的终结,人类社会开始向奴隶制过渡,就人类发展史而言,这是一次重大的飞跃。具体到本境,也会发现这种文化演进所带来的必然改变属实存在,突出表现是本境8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均已呈现出一定的向海性。与
    商周文化fff
查看更多
  • 聚落址
    聚落址
    聚落址,即人类居住遗址。在第二次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共于盘锦地区发现聚落址114处,其中新石器时代7处,商周时期8处,战国时期4处,两汉时期3处,辽金元时期51处,明清时期41处。
    聚落址
    军事建筑及附属物
    军事建筑及附属物
    在第二次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盘锦地区共发现62处军事建筑及其附属物的遗址、遗迹,其中明代关堡城址6处,辽东边墙及高平苑遗址4处,烽火台遗址46处,清代和近现代的相关遗址、遗迹共发现6处。
    军事建筑及附属物
    窑址与窖藏址
    窑址与窖藏址
    窑址,即窑场遗址,有瓷窑、陶窑及砖窑之分;窖藏址,即贮存或埋藏财物的地窖遗址。在第二次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共于大洼区发现窑址3处,盘山县窖藏址2处。从分布上体现了盘锦的文化地理特点,远古文明发源于成陆,逐渐向海洋趋近。
    窑址与窖藏址
    桥涵码头、井泉、石刻
    桥涵码头、井泉、石刻
    在第二次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共于盘锦地区发现桥涵码头遗址4处,其中位于田庄台镇的2处,位于二界沟镇的1处及沟营铁路线的1处;共发现井泉遗址2处,分别为西安古井和沙岭古井;共发现石碑3通,分别为得胜碑、功得碑和大马房石碑。
    桥涵码头、井泉、石刻
查看更多
  • 双台子河

    双台子河原为辽河支流,辽河干流经由大辽河入海。自1958年六间房村附近外辽河被人为截断后,双台子河成为辽河干流一部分,并且是辽河唯一的入海通道,而原辽河干流的大辽河则与辽河再无关系成为独立水系,只单独作为浑河、太子河的入海水道。

    双台子
    早在明代,双台子这个地方还只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一条小沟边(即现在的双台子河)。当时朝廷在关外修筑边防时,还在这里建了两座烽火台。由于风吹雨淋和年久失修,两座台子后来倒塌了。
    双台子
    兴隆台
    境内筑有两处烽火台,驻重兵把守,此时荒芜之地一跃成为明朝边陲军事重地。1644年(明·崇祯十六年)明朝灭亡,境内一处烽火台因年久失修,东南角受雨水冲刷出现窟窿,远近百姓便称其为窟窿台,村屯因此而得名窟窿台。
    兴隆台
    盘山
    盘山一名源于“盘山驿”。明代朝廷在境内修辽河套外边墙时,在这个边防重地设了个驿站,名为“盘山驿”,隶属于广宁卫。后又因附近的广宁境内有蛇山,又开始称为“盘蛇驿”,曾一度成为牧放官马的地方。
    盘山
    田庄台
    田庄台镇位于盘锦市大洼县东南部,东依大辽河,西临渤海湾,毗邻辽滨沿海经济区。据史料记载,这里最早有田、庄两姓人家居住,镇西存有明代烽火台一座,故名“田庄台”,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田庄台
    高升
    高升,明代称其为镇武堡,是重要的军事边塞,后来曾改名为高平,寓平和安定之意,最后又称高升,寄意昌盛兴旺、步步高升。
    高升
    二界沟
    二界沟,原称大西沟。传说此沟为海(城)广(宁)分界线。清光绪年间,沟里漂上一具尸体,被沟东渔霸发现,遂报海城县衙。哪知县官一语道破天机:尸体在沟西,属广宁界内,沟东不管沟西事,渔霸这才惊魂落体。从此西大沟
    二界沟
查看更多
  • 摇篮
    摇篮,俗称悠车子、腰车子,是东北农村特有的一种婴儿卧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农家儿女,小时候大多都睡过。一般是把它吊在房梁之上,将婴儿舒服
    摇篮
    绣花鞋
    绣花鞋究竟源于何时,起于何地,现己无法考证,只能在民间传说中找到些许线索。相传春秋时候,晋献公在先后灭掉虢国、虞国之后,为了彰显自己的赫赫战绩,
    绣花鞋
    千层底
    千层底,特指一种手工纳成的鞋底,因其层多而结实耐磨,故有此名。以这种鞋底做成的鞋子均为黑色布面,因而一旦见到“千层底”字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双白
    千层底
    靰鞡鞋
    “靰鞡(乌拉)”为满语的译音,意指东北地区一种垫有靰鞡草的皮制防寒鞋,是中国古老的鞋子之一,属东北亚冰雪文化的特有产物。早年东北民间有这样一条谜
    靰鞡鞋
    蓑衣斗笠
    远古时代,人们用来遮风挡雨的主要工具,就是蓑衣与斗笠。人们使用蓑衣与斗笠的历史,可以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诗经》中就有“尔牧来思,何蓑何笠”之句
    蓑衣斗笠
    拨拉槌
    拨拉槌原是取自牛的小腿骨,把肉剔净,置阴处晾干,就变得很轻,再细细磨光。很短,尚不盈尺,也不宽,直径也就一寸左右。两端稍粗而钝圆,中间则细瘦,看
    拨拉槌
    袜底板
    袜底板,也叫袜板子、袜托儿,是一种用来缝补袜子的工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东北农村,此物还出现在家庭主妇的针线篓里,至今己大多绝迹。从某一种意义
    袜底板
    针线篓
    针线篓是一种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的小笸箩,内装针头线脑、剪刀刮板等物,为早年间女红的必备用品之一。“女红”,亦为“女工”,旧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
    针线篓
  • 包袱皮
    很平实的一个物件,很简单的一个概念。包袱皮,即用来包裹东西的一块方方正正的棉布。二十世纪六七年代的时候还家家都有,几乎每个女人都用。什么时候没的
    包袱皮
    绣花门帘
    早年间的绣花门帘一般是嫁妆帘,而且是嫁妆里很重要的一项。嫁妆帘分大小两种,色调以大红为主。一条红色的门帘,绣上绚丽的图案,两侧压上辫条,下面缀上
    绣花门帘
    草珠门帘
    珠帘是门帘的一种,与绣花门帘、塑料门帘、拧花门帘、竹编门帘等并肩而坐,并保持着自己独到的特色和风格。
    草珠门帘
    火镰
    火镰曾是东北游牧民族男人们的随身物件,与马、与水一样的不可或缺。它们被精工细做成各种模样,吊在男人的腰带上,大张旗鼓地彰显着一个男人的生命质量。
    火镰
    棒槌
    棒槌是一种浆洗衣物的用具,为一尺多长、一寸多粗的木棒,通体光滑,线条圆润,头部略粗,手握处稍细,且略有弧度。多以一对存在。棒槌用硬质木料旋制,多
    棒槌
    收音机
    作为半个世纪电子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收音机曾经在我国经济、文化、体育、军事、气象、教育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一度成为人们家
    收音机
    熨斗
    熨斗可以保证人们衣着的整洁。而一个人的衣着,是其向外界传达的明确信息,彰显着此人惯常的生活态度。因而举凡愿意让世人承认自己此时活得还很光鲜的人,
    熨斗
    烟笸箩
    烟笸箩是装烟叶的一种用具,与早年的烟荷包有相同的功能。那是东北农家的炕头文化,是居家不可缺少的物件,就如同现代人家的烟灰缸。
    烟笸箩
查看更多
  • 永顺泉
    永顺泉1670年(清·康熙九年)山西太谷县的农民段顺天挑着全部家当,带着一儿一女及妻子来到双台子村落脚。双台子区南临碱河(今双台子河),河边有码头。当年段顺天30多岁,先在码头上的“脚行”扛袋子,但因自己无帮无伙,“腿行”这碗饭没吃几
    永顺泉
    天庆隆
    天庆隆于1930年开业。它的前身叫福庆隆。它是盘山县城里头一家封建官僚资本的商号;也是解放前县城内垄断全县粮食、油类、烧酒的四大商号(天庆隆、同兴隆、永顺泉、双盛茂)居首的一家。
    天庆隆
    双盛茂
    双盛茂胡玉堂(1884年-1949年)湖南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1905年只身来到河北滦县大庄河干起贩粮的买卖。郝荣阁(1889年-1952年),河北滦县胡各庄人。18岁开始在胡各庄镇上一商铺学徒。幼年患“天花”,脸上留有瘢痕,人送外号“好(郝)麻子”
    双盛茂
    盘山商场
    盘山商场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盘山厅在双台子区街内(今繁荣路聚龙园餐厅处)建成盘山初高等小学堂一所。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该学堂迁至今双台子区育红小学处。该学堂迁走后,原校址的教室及操场便闲置起来。
    盘山商场
  • 大兴当
    大兴当当铺是旧中国时以动产产权为抵押,向当户进行放款并收取利息的商号。当铺“当”与“赎”,实际上是一种贷款方式。盘山县城内从清代开始就出现了私人开设的当铺。清末时,由于当息过重,当户不堪负担,清廷下令改变了当期,减低了当息,按月
    大兴当
    同兴隆
    同兴隆1927年是奉系军阀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在政治上最动荡的一年。其表现在:奉军进至河南的部队被武汉北伐军打败;日本对修筑与“满铁”平行铁路问题向张施加压力;日本田中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侵略中国,企图实现独吞东方的阴谋;“满蒙”
    同兴隆
    春记号
    春记号1929年(民国十八年)春,30岁的张春阳从河北丰润携家带口来到盘山县落脚。为了生活他干起了贩卖私盐的活计。经过几年的拼搏,手里有了一些积蓄,他便在盘山城内(今盘山县酒厂北面路东处)租了一间门市,开了1家“春记号”盐店。后来经过
    春记号
查看更多
  • 60年代
    6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7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8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90年代
    90年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