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李龙石 > 家世生平
生平
 

    李龙石,原名李澍龄,字雨浓,自号东白、西青居士、半髯叟,自了翁、养园道人等。龙石是他蒙冤充军遭难后所取之名。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出生于三岔河西岸五里之遥的绕沟(后由李龙石改名为青莲泊,即今古城子镇青莲泡村),卒于1907年9月(清光绪三十三年)。

入仕到出“仕”


    李龙石祖籍山东宁海州(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其高祖于清顺治三年迁来东北,后定居在绕沟。几代耕耘,家已小康,到李龙石这一代开始破产,“弃产抵债”,田亩只剩有“薄洼水溢”。


    李龙石父亲李五桥,号斗南,是清道光年间贡生,曾在海城县(今海城市)的牛庄设馆教读,平日教子甚严。李龙石幼年从学于沙岭王钦天(拔贡),后来到父亲的塾馆里攻读。由于父亲的教诲,加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塾馆里就崭露头角,出口成章,能诗善文,被誉为“牛庄才子”。1859年(清咸丰九年)参加海城县试,考中秀才(18岁),名已达于“庠序”。1862年(清同治元年)顺天府(北京)特恩开科取士,又在乡试中考中举人(21岁),“名又达于礼部”。从此便跻身于社会名流之列了。


    1863年(清同治二年,22岁),李龙石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考官某王爷看中其白马,要以马换马。他思虑良久,若应允,“岂不以马换取功名耶”,遂严词拒绝,触怒宗师,虽文章超群,压倒同年,却名落孙山。此后十几年李龙石虽也几次进京会试,皆因不善攀缘和考场徇私舞弊而未得中。他抱怨当时社会风气靡乱,自信“文章有价不以一第为荣辱”,决心放弃科举,绝意仕途。从此经常到外地出游,寻访同好,观山玩水,诗酒纵情,落拓不羁。1876年(清光绪二年),他在盛京(沈阳)结识了当时著名才子韩小窗、尚雅贞、荣文达等名流,成立了“会文堂”诗社,时时相聚,饮酒作诗,挥毫泼墨,讲古论今,风流倜傥,显赫一时,“才名动辽沈间”。并有“压倒三江王尔烈,关东才子李雨浓”民谚传扬,同时出版了《雨浓文集》,可惜此集已失传。


    其间,虽有友人荐其出任沙俄使馆幕僚(参赞),但李龙石为维护民族气节、国家尊严,誓死不当奴才,遂赋诗谢绝。


为民蒙冤


    1880年(清光绪元年,一说1879年冬,39岁),此前其父已于1866年病故,家计日衰,弃产抵债。此时奉母命到怀德(今公主岭)、昌图探亲访友,告借钱粮。一路上他看到老百姓被府县官衙苛捐斗税敲诈勒索,饥寒交迫,难以聊生。“遂拂膺而攘臂”,“因作不平之鸣,欲代苍生请命”。当听到老百姓对怀德县令骂不绝口时,便以“秽声噪沸,有玷官箴”之罪,状告怀德县令张云祥。无独有偶,归来路过昌图,恰逢知府赵受璧大办寿辰,摊派寿礼,并强迫老百姓为之馈赠“公正廉明”寿匾。李龙石见状怒不可遏,义愤填膺,为民请命,以“斗捐猪税,办差肥己”等八条罪状状告赵受璧,并写诗抨击。


    赵受璧情知不妙,托人送白银进行疏通,被李龙石严词拒绝。赵受璧恼羞成怒,派人用重金贿通抚台府幕朱鸿训,并合谋诬害李龙石“诬陷朝政”罪,于是李龙石于1880年被捕。并妄奏朝廷,革除李龙石举人名位,押于盛京乐郊监狱。前后11次堂审近一年时间,最后由礼部批准,发配到数千里外的萧关(今宁夏固原县)充军。李龙石身陷囹圄,仍大义凛然,蔑视权贵,表示“吾头可断,吾舌不可扪(捂住);此身可谪,此笔不可焚;古今成败皆如是,区区遣戍何足云”。1882年5月中旬,西行至距山海关不远的前卫站时,押解官吕福受其豪爽乐观、仗义疏财性格的影响,偷偷释放了李龙石。


埋名北京


    李龙石逃离虎口之后,只身流落京师(北京),隐姓埋名,先在同年徐少云家栖身(徐是清户部员外郎),后又到比部李穆门家里教读,寄人篱下,整整四年。在生活极其清苦的情况下,李龙石仍坚持刻苦治学,勤奋笔耕,经常和新朋旧友读诗论文,写下百多万字《李龙集》,收录的诗文大多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1884年,清朝一位王爷为祖母立碑征联,李龙石匿名投联获选。1885年,朝廷重臣左宗棠病逝,李龙石经好友农部官员陈思亮之举荐,为朝廷五府六部撰写公祭左宗棠的挽联,又借同年大力相助,向王爷陈述冤情,并据理力争,致使冤案得伸,罪名得免。其间有人劝他举家迁来北京,又有人劝他去湖北讲学,都被他婉言谢绝。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收到母病告急家书立即返归乡里。


设馆授徒


    1886年夏季,李龙石由京返乡。抵家后,慈颜健在,喜出望外,决心在有生之年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贡献。遂于户外植柳百株,建房五间,名曰“养园”,设馆讲学。他在《养园漫稿·自序》中写道:“筑室五楹,聚生徒数辈,肄业其中。定省之余,时而讲学;岁於歉丰,砚田无恶。弦诵啸歌,自得至乐。由是鸡豚可以养亲,诗书可以养心;趋庭可以抚养子弟,执经可以培养英才。”次年开始开馆授课,“受教者盈馆”,“求知者盈门”。达成了他养亲教子、培育英才的夙愿。经他的培养教育,其弟子中考中举人的有于在藻、刘金升等人,考取秀才者有刘小楼、夏子升、鲁际清、宋荫林等人。此是后话。


避水台安


    开馆讲学之余,时而吟诗作赋,时而种菜艺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可是好景不长,回乡三年,1888年7月(清光绪十四年)外辽河发大水,房屋倒塌,遍地一片汪洋,李龙石只好迁徙他乡,寄居在八角台(今台安)好友刘春烺家(后与刘结成儿女亲家)。途中“风逆沉舟”,书船被淹,家财落水,损失惨重。在台安安定之后,他继续养亲课士,执经讲学。其间有一件事不能不讲。来台安第三年(1890年),家乡青莲泡堂孙李祖谟于中秋节前夕,骑马跋涉了八九十里路途,给李龙石送来一袋河蟹。李龙石将其一半送给好友刘春烺,忙于备考的刘春烺正巧从外地回来,李龙石送河蟹的同时,还写了一篇小启,《馈东阁河蟹启》(东阁为刘春烺字,启是古代一种文体)。


    还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一说 1895年)为解除辽河水患(今双台子河,当初为碱河),台安以刘春烺为首的乡绅联名呈请开浚碱河,由李龙石代写呈请文书,其呈文被盛京督军依克唐珂称为“洞悉河情探源之论”。遂拨白银1.4万两,由刘春烺主持施工,历时一年,疏浚碱河15公里,南北堤动土方20万立方米。碱河工程竣工后,李龙石被刘春烺邀请到闾山深处的木叶山庄隐居避世,终日观山赏景,舞文弄墨。


义荐张帅


    19世纪末,盘锦、台安匪患四起,李龙石与刘春烺两人同被乡亲们从阊山请回,组建团练,维护地方治安。李龙石为团练起草规章文件,招安绿林豪客冯麟阁、张作霖归顺。并由张作霖出任台安半合法的保险队的团练长,在一定意义上稳定了地方的安宁。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张作霖因与金寿山争地盘兵败,走投无路下,登门拜访李龙石,李立即向新民知府(同年)曾韫致信,保举张为清军管带(营长),张才由此一步步而成为“东北王”。后来李龙石的儿子李幼龙(张的随从副官)盗取张的印鉴私自盗卖一车枪支,犯了杀头大罪。张念念不忘刘春烺与李龙石的恩情,毫不加害李幼龙并放其远行。


    1907年9月(清光绪三十三年),李龙石于刘春烺的商号为人书写字画时,突发脑溢血卒于台安,尸骨葬于台安郊外。时年66岁(一说67岁)。


    李龙石的一生,饱经忧患,久历漂泊,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留下一个志士的终生遗憾。然而,他的气质、品格永远值得敬仰。他满腹文章,却一贫如洗;他一身正气,却终生坎坷;他为民请命,却身陷囹圄……他浩气长存充天地,丹心似火照人间。

                    

                                        ——选自《盘锦地域文化简明读本》 郭兴武,张铭主编;王耀发,赵立山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