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截至目前,本境所发现的辽金元时期诸遗址中,有两项出土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是盘山县太平镇唐家房后岗子遗址出土的窖藏货币,以其中的唐代货币尤为珍贵,这是本境迄今所拥有的唯一一种唐代遗物;二是盘山县胡家镇老许坟岗子遗址出土的九叠篆鎏金铜印,系本境迄今所见的唯一一枚辽代印章。
这枚九叠篆铜印征集于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期间,系当地朱家村村民张作伯于1979年平坟造田时,在老许坟岗子用推土机推出来的,其铜印柄上尚留有推土机的铲痕。当年普查队在张作伯的引领下来到老许坟岗子,见其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坨子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虽已经过初步平整,却仍高出周围地表2米多,地表上也还暴露着丰富的古文化遗存,以瓷器、陶器残片和布纹瓦残片为主。考古工作者通过对这些遗物标本的分析,将该遗址断代为辽金元时期。由于这方铜印的篆刻文字无人能识,遂亦将其笼统地归于这一时期。
据盘锦市文管办杨洪琦介绍,这方铜印为青铜质,鎏金,印面长7.53厘米,宽9.25厘米,厚1.58厘米,扁柱形钮。印体通高6.6厘米,重900克。铜印正面刻有篆书“汧王之印”四字,遂将其称为“汧王印”。1984年盘锦建市后,该铜印即被郑重收入市文物陈列馆,并被视为镇馆之宝。
为明确这方铜印的确切归属,杨洪琦于2006年专程到北京拜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凤翥先生,期望这位中国著名的辽金史和契丹文字的研究专家能够对该铜印文字进行破译。经刘凤翥先生辨识,这方铜印的背面刻有3行契丹文,均为契丹大字,其中第一行系名款,为“乙辛宁大王”;第二行系年款,为“辽大安十年”(1094);第三行为8个字,似乎与水利有关,但由于没能完全辨识出来而不好肯定。
这方“汧王印”契丹大字,均以九叠篆的形式所刻。九叠篆是篆书的一种,特点是笔画折叠堆曲又均匀对称,主要用于印章镌刻。史见最早的九叠篆印章源出北宋,其使用范围有严格限制,仅限于皇帝玺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师衙署用印,九叠篆印章亦因此被视为宋代的“国朝官印”。不过在同期的辽、金和西夏,九叠篆却被普遍使用于官印,却也仅限于官印。因此故,“汧王印”必属官印无疑。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可知,辽代被封为“汧王”者是耶律宗德,为东丹王及契丹大才子耶律倍的直系后代,是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的第三子,即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皇侄。耶律宗德生于统和二十一年(1003),卒于重熙十五年(1046),很可能与晋王耶律道隐、齐王耶律隆祐、韩王耶律宗范等,一起葬于医巫闾山的辽皇陵。
医巫闾山的辽皇陵,安葬的第一位契丹皇族是“让国皇帝”耶律倍(899-936),陵曰“显陵”;第二位是辽世宗耶律阮(917-951),即耶律倍之子,袝于显陵;第三位是辽景宗耶律贤(948-982),即耶律倍之孙,陵曰“乾陵”。当年为奉护二陵,分别于医巫闾山东麓建筑了显州城、乾州城,今北镇城即建于显州城旧址之上。从耶律倍葬于显陵起,与本境相邻的今北镇地区,即成为大辽历朝皇帝及皇族频繁往来的祭祖之所。从这一点来推测,或许是耶律宗德在某次祭祖途中,将其汧王印遗落在了本境。然也只是推测而已,并无从证实。“汧王印”背面的第三行文字究竟为何,也仍待破解。
【注释】
①李文信著:《李文信考古文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增订本,第793页。
②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卷五,辽海出版社,2003年3月影印本,第一册第98页。
③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卷七,辽海出版社,2003年3月影印本,第一册第136页。
④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卷九,辽海出版社,2003年3月影印本,第一册第179页、第181页。
⑤金毓黻主编:《奉天通志》卷九、卷十,辽海出版社,2003年3月影印本,第一册第178页、第181页、第188页、第191页、第196-198页。
⑥刘鲡撰:《辽宁北镇县发现辽代铜犁范》,见《考古》1984年第11期。
——选自《辽宁地域文化通览 • 盘锦卷》 杨春风,杨洪琦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