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 西安古井遗址
西安古井遗址,位于大洼县西安镇刘家村(原西安农场刘家管区)。
该遗址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1982年4月18日,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到刘家管区进行文物调查。据村民反映,1976年挖养鱼池时,曾发现古井1口,井口呈圆形,直径40厘米,井壁用木条排列,亦呈圆形,挖出时木制围栏已经腐朽。挖至深3米处时,出土了1个陶罐、2个陶纺轮,其中1个陶纺轮被在场农工砸碎,陶罐和另1个陶纺轮则被管区熊志权收存起来。现场勘察中,见古井遗址位于刘家养鱼池中,北200米为刘家管区,南为稻田地。
图4-2-1-1汉代细泥质灰陶罐(西安古井出土,刘家村征集)及其示意图,1982年。
图4-2-1-2汉代陶纺轮(西安古井出土,刘家村征集)及其示意图,1982年。
1984年底,熊志权将保存多年的陶罐、陶纺轮捐献给营口市文物普查队,现藏于营口市博物馆。经分析、断代,确定均属汉代遗物。其中陶罐为细泥质灰陶,通高21厘米,直径24.5厘米,折唇,鼓腹,平底,腹部至颈部饰弦纹,腹下至底部饰细绳纹;陶纺轮呈圆球状,围腰部有一条纬线,由下面和上面各中心圆点向纬线各辐射出经线,计11条。
2009年5月26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对西安古井遗址进行了文物复查。目前该遗址已面目皆非,无法找到其具体位置。已申报该遗址消失。
2 沙岭古井
沙岭古井,位于盘山县沙岭镇三合村(原沙岭公社三合大队)。
该古井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1982年6月19日,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到三合大队进行文物调查,在当地村民指引下,于粮库西200米现场勘察了这口古井。古井口由一块硕大的石磨盘凿成,石磨盘为花岗岩石质,直径210厘米,厚20厘米。井口亦呈圆形,直径70厘米。井已被填平,井深不详,但仍外露部分,从中可窥见井壁是以不规则的石块砌筑而成,由于周围地势持续增高之故,还陆续进行了加砌,加砌部分以残磨盘为石料。
古井旁有一通石碑,以绿色细沙岩石刻成,碑高156厘米,宽75厘米,厚10厘米。四边刻有卷云纹,碑文字迹不清。据当地村民反映,时至新中国成立初期村民还饮用该井井水,后因水位下降才逐渐废弃。
图4-2-2-1沙岭古井全貌,1982年。
图4-2-2-2已被杂物掩埋的沙岭古井,2008年。
2008年10月23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对沙岭古井进行了文物复查。目前该古井位于三河村居民杨相会家院门前,周围为民宅,东距外辽河1500米。《盘山县志》对这口古井有记载:“城东六十里沙岭街有井一眼,深七丈,周围俱用石磨盘砌成,相传唐征高丽时所遗留。”此记载依据并不充分,唯有通过科学发掘才能最终确定其具体年代。不过鉴于古井地处西平堡(今沙岭镇)城墙外,推测为明代驻军所凿之井。
3 得胜碑
得胜碑,位于盘山县得胜镇得胜村(原大荒农场得胜大队)。
该碑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1982年4月20日,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到得胜大队进行文物调查,在村北1000米的田地里发现了这通古碑。据当地村民反映,此碑名“得胜碑”。得胜碑通高313厘米,宽115厘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碑座为一块长方形石刻,碑额、碑身一体镶嵌于碑座之上,碑额及碑座都雕有花纹,碑身两侧有卷云纹。碑身高106厘米,厚28厘米,中部曾断裂,正面有铭文,已被人为凿掉部分,余下字迹也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辨识,背面阴刻有“中华民国七年旧历四月重立”字样。
得胜碑四周地表暴露着大量建筑用构件及生活用具遗物,有选择性地采集了青砖残块、筒瓦残片、板瓦残片、瓦当残片、滴水残片,以及茶色瓷碗口沿残片、绿釉瓷罐口沿残片、陶器残片、缸胎酱釉罐残片等文物标本。据此分析、断代,确定得胜碑为明代遗物。得胜碑西北100米,有明代三台子烽火台遗址和辽东边墙遗址。
图4-2-3-1得胜碑全貌,1982年。
图4-2-3-2得胜碑全貌,2009年。
2004年,该遗址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20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对得胜碑进行了文物复查。目前该碑立于得胜村北1000米的旱田之中,坐北朝南,东为得胜村到文奎村的南北走向的村路。碑座四周仍遍布明代砖瓦等残片。通过文献考证,今已确定得胜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八月,系明廷为时任辽东总兵董一元“镇武大捷”所立的纪胜碑。民国四年(1915)此碑被洪水冲倒,中折,随即雇请北镇石匠重新连接,照旧竖立。
4 大马房石碑
大马房石碑,位于大洼县东风镇马家村大马房自然屯(原东风农场马家管区大马房生产队
图4-2-4-1大马房石碑,2009年。
该碑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1982年4月26日,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到马家管区进行文物调查,在大马房生产队发现了这通石碑。石碑躺倒在农工王福春家的宅院西侧,四周为民宅。据当地农工反映,此处曾有一座土地庙,新中国成立初期拆除,石碑所在之地即为原庙址,尚高出周围地表1米多。
石碑通高190厘米,宽55厘米,由青石板刻凿制成,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其中碑额、碑身为一体。碑额高50厘米,宽55厘米,厚19厘米;碑身高100厘米,宽50厘米,厚15厘米;碑座高40厘米,宽74厘米,厚43厘米。碑额四周浮雕飞龙纹饰,正中下方书“万古流芳”四字楷书;碑身四周雕刻枫叶花纹,正面中间阴刻碑文,除部分文字模糊不清外,其他尚清晰可见,从中可知记述的是清道光十三年(1833)于此地修渠挖沟之事。
碑文如下——
赏太古之世洪水横流□□夏之举神禹而敷治焉□涛会入於河海東当西各通其牲口□壅□□蔽矣盖宁今田间水道西水東流赏其瀑布之□上浸民屋下淹田禾乡人被其塗炭不可腾数家堡立议流通之功使水顺其下流□欲□古人也故乡□中竭力决泒以小牲口以大□□下相通而民可得安康又恐水流聚漥下行人不便正理桥梁以便往来是上下协和勉力不怠功乃吉□以□□石□□垂为万世之惎也
盥平敬绿 王雨沧
2009年5月6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对大马房石碑进行了文物复查。目前该碑躺倒在一处泥塘之中,碑额及碑身与碑座分离,碑身腐蚀损坏严重,大部分文字已无法辨识。石碑所在地北1000米为马家村,南200米为南河沿排水总干渠。
5 于化鹏功德碑
于化鹏功德碑,位于兴隆台区兴海街道陈屯村。
该碑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图4-2-5-1于化鹏功德碑全貌,2009年。
2009年9月23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陈屯村进行文物调查,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在村中的兴隆台区第六小学校院内发现了这通古碑。古碑通高386厘米,分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额高66厘米;碑身高158厘米,宽80厘米,厚21厘米;碑座高62厘米,宽108厘米,厚65厘米。碑额刻有“声振辽东千古不朽”字样。碑身碑文因年久风化,字迹已无法辨识。
根据《盘山县志略》的记载,目前已确定此碑为清代遗物,立于咸丰元年(1851),并于光绪十九年(1893)重立。系当地民众为时任广宁县户科吏员于化鹏所立的“功德碑”,碑文称“益众碑文”,记述的是于化鹏控告广宁吏弊并革除陋规使民受益之事。
碑文如下——
盖闻朝廷课税原有定额,丝毫分厘,岂容多取?自清定鼎以来,普天之下交纳课税俱用本色米豆银钱,例无更改。惟广邑认领地丁后,勒折浮收,丝毫作亩,绝丁逃户,甲头包补,积弊已久,相沿成风。兹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冬月,吏员鲲一于化鹏念国典之攸关,痛穷民之无告,忿不顾身在县呈明,即赴府又控,未经批讯。迨至三十年(1850)正月赴京上诉,山川跋涉,艰苦备尝,幸八月抵京,在九门提督辕前控告,录供咨送刑部监禁研鞫。九月初十日,解交奉天将军提讯。十月二十七日,到省投文,囚仓患病。适有小黑山州同乾符王公元成从中调处,提案遂蒙盛京将军堂断:自咸丰元年,大凡广属封纳钱粮,丝即封丝,亩即封亩,绝丁逃户,永不准甲头包补。从此结案。谨撰斯记,永垂不柯。嗟乎!夫彼岂以是而沾名哉?特以轻徭薄赋,乃盛世之休风而,勒折浮收,非熙朝之旧典,有此一举,庶几蠹役灰心,蚩氓吐气,而过闾山之侧者,无伤政猛于虎,亦处辽东之野者,弗叹赋毒于蛇云。
大清咸丰元年菊月立
大清光绪十九年重立
于化鹏功德碑原立于双台子河北,后由其后人于世学、于世忠、于腾龙等人,用马车运到老家,改立于冯家屯、陈家屯至冷家铺之村路的三岔路口处。开发水田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之时,此碑被推倒在陈屯小学校东南的稻田地里。2007年2月28日,于氏后人再次将其移徙到陈屯村。2008年秋,将其立于村内兴隆台第六小学校院内西北角,并单独为此碑修建了190平方米的院落,以便于保护。2012年,该碑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 二台子铁钟
二台子铁钟,原属盘山县高升镇三台子村(高升公社东三台子大队)。
该铁钟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1982年4月14日,营口市文物普查队到东三台子大队进行文物调查,在二台子生产队院内发现了这只铁钟。为铸铁钟,高75厘米,直径40厘米,耳径61.5厘米,吊环高18厘米,宽17厘米,钟上字迹已无法辨识。
图4-2-6-1二台子铁钟示意图,1982年。
图4-2-6-2二台子铁钟,1982年。
2010年4月1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对该铁钟进行了文物复查。据当地村民介绍,该铁种已丢失多年,由此将该遗物确定为消失。
——选自《盘锦市文物志》 杨洪琦,杨春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