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米斗
 


  还记得小时学过的那篇课文《粜米》,那个热闹的场面如今还记忆犹新。只是现在已听不到这个词,甚至已很少见到这个字,只有粜米专用的工具——米斗,倒是实实在在地保留了下来。

  米斗,意即一种买卖米的度量器具。古时人们用此量米,就是我们常说的“几斗米”中的“斗”。在现代的所谓“秤”出笼之前,米斗就是人们用以进行粮食买卖的惟一量具。在古时留下的一些俗语中,还可以瞄出一点斗的影子,
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

  图片中的这只米斗,整体看上去上窄下粗,酷似一只水灵灵的鸭梨。涂有红漆,虽说大多斑驳,漆色却依然很亮,甚至是光可鉴人。据说那是早年间的一种“大漆”,远非而今的漆质可比。此米斗由一截圆木旋刻而成,通体无接缝,就连腹上左右各一的两个搬耳,都是自带下来的。腹径为
44厘米,试想这棵树,也应该有几十岁的光景方可。搬耳为椭圆形,下面有窝儿,手指搭进去非常服帖。



其底部亦为木板,与斗身以铁锔子相拼接,结实而又美观。底部木板外另包有十字花形铁条,用以加固。斗腹则环一铁圈,想必是为了防止木质绽裂。圈上置一小铁环,为节省气力而设,实质上起着一个类似于杆杠的作用。在工作之时,一般都是通过这个小铁环,将米斗吊起来,而吊绳又应该是可以上下活动的。装米的时候,可以低点;往麻袋或者米囤里倒米的时候,则可以把米斗悬高起来,使之一倾而入。

  米斗的口沿也包了一圈铁皮,还均匀地用了四个铁锔子。这只米斗不仅用根圆木整旋而成,而且其口、腹、底均镶上了铁皮,可见当时人们对米斗的重视,以及米斗的用途之频,这属实是非常耐用的了。

  在米斗上口处,阴刻有五个长方形的铭文。所谓阴刻,意即字的笔画内凹,是相对于阳刻而言,阳刻的笔画都是凸起的。这五个方框内均为两个字,上下排列,形为繁体,分别是:癸巳、公议、校准、牙行、士寅。此斗上口径
24厘米,下口径35厘米,高46厘米。整体造型线条流畅,给人一种饱满的视觉效果,让人顿生五谷丰登之吉祥意味。其品相完好,通体没有一丝绽缝。

  不过比这种米斗更常见的,还是那种接近于方形的斗,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为农人所用,如图片所示。大的叫斗,小的叫升,一斗容积为四十五斤,十升等于一斗。一般在斗的四壁写有“宝善堂记”之类字样,小心清洗一下而置于书房,是它如今的妙用。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