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犁杖

 

  
以犁杖为主要工具、以垄作为基础耕作单位,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统治了中国数千年,也创造了华夏的悠久文明史。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具一直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占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陆续对农具进行了革新,但传统农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使之难割难舍地延续至今,依然令人无法省略。

  大体说来,农具分耕种农具、锄耘农具、施肥农具、收获农具等多种类别,首当其冲的要算是耕种农具。在这一类别里,犁杖当仁不
让的居于首位。这个排序应该令其他农具心悦诚服,因为犁开冰冻的大地使其接受第一缕春光,从来都是犁杖的义务与责任。

  犁杖应该是在远古时就己有了的,而且其造型变化极小,或许该属于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稳定的一种器械。曾在喀左县博物馆观摩过出土的各代铁犁铧,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晚期,跨越了三千余年的时光隧道,虽然锈迹斑斑,但是其形状居然相当类似。令人瞠目结舌之余,不由得心生感慨,想来三千年前的我国农民的智商,就己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从而发明了这种一直延续至今的农具。

  在所有农具当中,犁杖是我的最爱,总觉得它与战争中的坦克,
以及人群中的中年人极为相似,沉稳而又力量深蕴。所谓“犁杖红泥拌春夏,落叶黄牛随你我”,一缕缕春光,就这样在犁杖的耕作中渐次展开;一份份收获,就这样在犁杖的开垦下屡屡入怀。

  犁杖的主要任务是用于翻地,其次是挑茬、起垄、播种、中耕,甚至收获。辽阔的大地,或者黝黑或者褐黄,起伏处出现一头牛、一只犁,还有一个手扶犁柄的人,渐行渐远地,就在身后留下一串串翻着冰花的泥土,总感觉这是一首歌,一首关于大地的颂歌,这歌里抒写着对土地的期望,对丰收的渴念。

  吃苦耐劳、不事张扬,用在犁杖的性格上,均是极为恰切。春天,它总是默默无语的,捡最重的活来干;冬季,它总是可有可无的,挑最僻静处来安身。可是你不得不对它产生敬意,你的生活你的收获,都离不开它。

  秋天也是犁杖大显身手的时节,要用它来挑起玉米以及高粱的根茬,要用它来把沉重的泥土趟开,准备好明春的播种。而我最爱看的,则是用犁杖起土豆,那是秋风渐起树叶飘零之时的事情。

  斑驳的犁杖被发黄的青草缠绕着,农人的脚步被成熟的土地感动着。那只老犁杖,就在一头老黄牛的牵动下,一步步划开沉甸甸的垄沟,
白花花的土豆,就在它身后欢跳着翻腾滚落。孩子们将它们一只只捡起,装进筐,积成堆。之后从犁杖上卸下老黄牛,架上辕,套上车,把土豆一趟趟运回家。而犁杖,彼时就静静地躺倒在丰硕的大地上,望天,望南飞的雁,晒着那依然温暖着的太阳光。

  每一个地道的农民,都是极珍爱犁杖的。收获之后,他会将铁犁铧擦得锃明瓦亮,细细地收起,而后检查木犁的每一个卯榫,确信还严谨时便小心地藏进仓房,靠在一角,让它补足在春天和秋天里放弃的所有睡眠。

    图中的这只木犁已经很老了,其犁柄处应该浸过好多农民的汗水,依然光滑着。然后它还失落了犁铧,尽管那犁铧应该开垦过许多未熟的以及成熟的土地,应该为大地唱过无数首嘹亮的颂歌,可还是失落了,值得可惜。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