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之前,算盘是世界上最为简便而有效的计算工具。
我国最初的计算方法是“筹算”,其计算工具称“算筹”。算筹的产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筹算在春秋时代已很普遍。至公元十四世纪,我国人民开始使用算盘。这一时期的明王朝,对我国数学的最大推动即是珠算的普及,并使珠算理论逐渐系统化,从而完成了十五世纪末从筹算到珠算的全面转变。
用算盘计算称“珠算”,珠算有四则运算的相应法则,统称“珠算法则”。我国古代数学就以计算为主,其中十进位制记数法、筹算和珠算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值得称道。相对于一般运算来说,娴熟的珠算并不逊于计数机,尤其在加减法方面。
一直以来,算盘被誉作中国贡献于世界的“第五大发明”,可谓地道的中国特产。后来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对这些国家计算技术的发展起过一定作用。
经考古发现,中国算盘的发明时间现已上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绵延了如此悠久历史的算盘文化,为我们遗留了一大批五彩斑斓、千奇百怪的算盘珍品。这些算盘而今以文物的身份,珍藏于各大博物馆,为世人所深爱。
清朝时曾出过一种戒指算盘,属纯银制品,即镶嵌在戒指上的微型算盘,只有用钢针方能使用,异常精巧。还有一种水烟筒算盘,远观就似一只罕见的水烟筒挂件,黄铜精制,以疏通烟道的通针来操作,系清末民初时的物件。此两种都是以造型的奇巧而取胜。
另有几件算盘的珍贵之处在于算珠。历史上有一件金刚子算盘,共91颗算珠,此算珠由一种叫“金刚子”的自然果实加工而成。这种树木及其果实均极为罕见,而且果实质地非常坚硬,世人竟能集齐并雕琢成珠,实令后人不可思议。还有一件橡珠算盘,其黑色算珠全由耐磨的橡皮做成,柔软而富有弹性,可以飞珠自如而又无声无息,使用时一点也不会打扰到他人:实属中华民族做为文明礼仪之邦的物化壮举。
除此之外,世人还陆续研制了领带卡算盘、项链算盘、镶嵌式玉镯算盘等,可谓丰富多彩。这些算盘虽形状不一、材质各异,但一般都是矩形框内排列一串串等数目的算珠,中间用一道横撑将算珠统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为两珠,一珠当五;下面为五珠,一珠当一。
如果说更为奇特的,则要数无珠算盘了。这种算盘上一颗算珠也没有,是用来训练珠算式心算的极好算具。珠算式心算是珠算事业的发展方向,目前它的加、减、乘、除运算的速度,已经远远超出了计算器。
图片中底下的这只算盘,名为毛算盘,长83厘米,宽30厘米,硕大的样子。所谓毛算盘,就是一种教学用具,一般是挂在黑板上,由老师进行演示而用。这种功能要求它的算珠不能顺杆滑落,因而就在穿算珠的杆上裹了一圈毛毛,使算珠只有稍加用力才能推动。现在的中年人应该都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那是小学时候的课程,称为珠算课。我们小时候都曾大张了眼睛注视过它,并且被老师给叫到黑板前,紧张兮兮地费劲挪动过那颗颗算珠。
另外两只是普通的算盘。相对而言它们很小,最小的那只还有一个底托,薄木板做的,可以从一边给抽出来。或许这应该是年头更久远一点的,因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学生们所用的算盘是没有底托的。
其实这几只算盘都称不上美观,一律横平竖直的憨憨样子,只是它们看上去很结实,四个角都打有铁锔子,历经几十年的光阴,依然是不摇不晃。不知道当年哪一位生产队的会计曾拨弄过那些算珠,那些算珠尽管有点斑驳,却还在泛着光泽,它们应该被好多热切的目光给抚摸过,那是农民的目光,他们巴望着领几张钞票好好过个年。
记忆里曾经有过好看的算盘,是父亲的,锁在当年的一种被俗称为地桌的抽屉里。地桌就是一种长方桌,瘦瘦高高的四条腿,桌面下并排着三个抽屉,能上锁,锁些父亲以为重要的东西,比如户口薄,比如粮票,比如两本稿纸。那只算盘就锁在靠边的那只抽屉里,在抽屉里也依然靠边而卧。它很窄,肯定不足3寸,却很长,起码有一尽多长。黑色的硬塑框,框里是细密的算珠,起棱的那种,罕见的豆绿色,不知是什么材质,只是拨拉起来会响,清脆而又悦耳。
算盘常用来象征精打细算,毫厘不爽。在北京东岳庙速报司中,就挂有两只大算盘,长6尺,高2尺,共29格,203枚算盘珠。这两只算盘表示神灵给下界的人们计算功过不查毫厘,引得世间众人无不信服,争相膜拜。
算盘还常用来比拟人的心思、打算,或说是计划,比如我们常能听到的“如意算盘”之类,意为“非常得意的计划”,不过有点贬意,充其量能称得上是个中性词。
图中这几只算盘来自三个不同的人家,本想获悉一点算盘原主人的生活状况,其后人却不慎过早地模糊了记忆,空留遗憾。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