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好像更习惯于叫它铡刀。看到这样两个字,也总是习惯于想起包青天之于陈世美、国民党之于刘胡兰的断头刀。那原本只是一种农用器具,却因此而具有了捍卫公道的正气和誓死不屈的悲壮。
实质上,铡草刀只是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一种切草工具,在农村是司空见惯的。有这样一条谜语,其谜底就是铡草刀:一物长得好奇怪,牙齿生在嘴巴外,俺队经常把它喂,光吃草来不吃菜。
铡草刀的构造很简单。其实很多农具的构造均很简单,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它们的得心应手。就像图片中的这只铡草刀,只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一块厚重的长方形木料,中间挖巢不到底;其二是一把带有短柄的生铁刀。将刀的刀尖部位插入木巢里,固定,而后一起一落,就可以刃到草断。
铡草刀专门用来侍候牲畜的草料。所谓铡草没巧法,抬高使劲压,一人把成捆的草散开,平铺到木铡板上,另一个人握住刀柄向下用力,草就齐刷刷地切断了。而后渐次往前续草,直至把草全部切割成草段。这样的一种活计,顶重要的是两个人的默契配合,心浮气躁的人做不得,彼此不睦的人更做不得,因而当年的生产队长在点派让哪两个人去铡草时,总要挠挠脑袋好好掂量掂量。
草铡碎之后,大多还要拌上一些饲料,或者豆饼,或者大头菜、胡萝卜之类,花花绿绿地搅在一起,就成了牛马等牲畜的可口食物。好心眼的主人,总会把草料铡得很细,所谓寸草铡三刀,没料也上膘。如果草料不够细,牲畜就不爱吃,不爱吃就吃不饱,吃不饱干起活来就会腿打颤,冒虚汗。老辈儿的庄稼人,单看牲畜的粪便,就可以判断它是否吃得饱:吃饱了,那粪蛋就油光锃亮,结实,沉;反之,粗糙松散,掉到地上,风一吹,就散了,飞了。
举凡有刃锋的器物,总是时不时的就能跟武器或者凶器扯上牵连,说不清是什么道理,事实却当真如此。如果说铡草刀之于陈世美和刘胡兰略有牵强之嫌,那么在抗日战争中,它可是真的充当了一回地地道道的秘密武器,而且一举成名。
那是1937年的事情。那年秋天,林彪指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坂垣师团。坂垣师团是日本王牌军之一,士气勇猛,装备精良,因而林彪决定采取所有战役中的传统取胜方式——合围。可是要让敌人进了伏击圈又不得出,就必须在适当的时候破坏掉敌人的汽车,于是人们想到了铡草刀。
铡草刀,刃利、背宽,破坏性大,稳定性好,很适宜路埋,且大部分老乡家里都有,好搜集。一经选定,八路军就在敌人的必经之路,预先挖了一些窄沟,将铡草刀背朝下刃朝上、或横或竖地埋好,并保证让刃锋露出地面5厘米。终于,敌军的汽车驶过来,并碾上去,铡草刀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将轮胎外胎齐刷刷割裂,致使其内胎不堪重负,紧跟着爆破。
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以来,我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胜仗。甚至再往远说,是自甲午战争以来,中国人给予日本侵略军的最为有力的打击。这次胜仗鼓舞了全国军民,为日后抗战的最终胜利,莫定了良好的基础。铡草刀,因而在不经意间被写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
类似图中这样的铡草刀而今已很难见到,代替它的是先进的电动粉碎机。曾试着提起过它的刀把,就明显感觉到了它木质底座的沉,沉得没有道理,遂细瞅,发现其刃槽两侧还镶嵌有两条钢板,想来是这钢板的缘故。整件铡刀都锈迹很重了,还咔咔有声,好像一不小心就掀起了历史的面纱,散落了一地的尘埃。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