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起水缸,人们大多都会想起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是我们在小学时就学过的一篇课文,以此借指司马光的少年聪明。从那时起,水缸也就留在了我们的记忆当中。
水缸,其实就是一种盛水的容器,但凡中年以上的人,对此应该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童年的时候,所处的农村以及部分城市,都还没有自来水这回事,每家每户都用一个大大的水缸来储备生活用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沉淀井水,使之更加清澈。
那时每个自然屯都有至少一口水井,而家家都有至少一对水桶,一只扁担。担水的活计一般都由家里的男主人负责,一气儿要担个三四趟才能装满一大缸。井沿旁总有很多人,很多水桶,扁担横竖交错的,近旁还有茂盛的树,树上也总有鸟鸣。
这一切都显示出村人生活的忙碌,或者恰恰相反,是闲散。究竟能抓住哪一种感觉,得看彼时的心情。而无论怎样的心情,遥遥望见一个壮汉担着沉甸甸的水桶,颤悠悠地晃在村路上,都是农村生活的一道风景,缠绵地无限伸延。
孩子们对水缸有别样的妙用,就是洗澡。多半是用家里闲置的大缸,不用井水,只接雨水。待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缸里的雨水就被晒得暖暖的,光溜溜地钻进去,非常惬意。
即使是现在,水缸在农村也并不罕见。人们不再用它来盛水,但还有很多人家用它来腌菜,或者酸菜,或者咸菜,依然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实用物件。
水缸一般都有一米多高,上粗下细,用陶土蘸釉烧造而成,它的最初用途,据说是为了消防。这是颇为可信的一个说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古建筑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即建筑材料的迥然不同,中国均用木料,而外国多用石材。这其中的原由涉及较多,这里暂且不去管它,只是木质建筑无疑很容易引发火灾。据资料显示,历代宫殿、庙宇都是火灾频繁,因而从商代时起,宫廷里就开始设置水缸,用以救治意外之火,可见水缸的历史是多么悠久。
图片中的这只大水缸,就是清中期大户人家用以防火的器具,它置于庭院之中,每日都必保满水,以备不测之需。这只水缸通高70厘米,上口径90厘米,底足50厘米:现已在生活的沉淀下荣升为文物。
此缸为酱釉缸瓦胎,通体浮雕图案。口沿漏胎,已打磨得相当光滑。口沿下为一圈优美舒展的缠枝莲花纹,以及三条腰线,一条竹节,一道绳纹,一圈乳钉。乳钉下还穿插有倒三角乳钉及同心结纹,纹饰繁琐得近于奢华。缸腹四面均开光阳雕,分别为牡丹、莲花、兰草、菊花四种纹饰,其间穿插有卷云纹浮雕。整件作品大气而又富贵,堪称一只豪华水缸。
随着时间的演替,而今想收藏一只年代久远的水缸已非易事,非机缘巧合而不得。一些城市的古玩市场门口,依然摆放着各式水缸,但货真价实者已然不多,因为水缸毕竟是易碎之物,能够在数百年的战火中得以幸存,并完好行至今天者,少之又少。也正因如此,目前水缸在收藏界很是抢手,其价值亦屡屡攀升。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