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将发酵好、兑了糖汁的大面团,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擀成饼,包上调好的各种馅芯,揉成圆面球;将圆面球用力按入月饼模子,左右轻磕台面,翻转,随着啪啪的声音,一个个饼胎便应声而出;再将饼胎逐个刷上一层蛋糊,放入烤箱,30分钟之后,油光黄亮的月饼就香喷喷地跳进了你的眼帘。
月饼模子是加工月饼必备的工具,属糕点模具的一种,月饼的形状、大小和图案都由月饼模子来决定。追根溯源,月饼本是中秋节供奉月神的祭品,早在殷、周时期就已出现雏形,是一种边薄心厚的“太师饼”。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芝麻、胡桃作为月饼的馅料,又一度称为“胡饼”。传说后来杨贵妃觉得此名不雅,赏月之时“月饼”二字脱口而出,才从此成了此饼永久的称谓。月饼虽身托祭神任务而得以出世,无奈世人一向惯于将供品拿来吃掉,因而也就逐渐成了人们的节令食品。
早年间月饼都是由自家制作,月饼模子很常见,机械化之后,就只有专业的食品厂才有了。民间的饼模主要由梨木所刻。其规格大小不一,大的直径2尺,小的仅有1.5寸;形状也各有不同,圆形、正方形、椭圆形、莲花形、不规则形等,设计不同形状的目的,除了是丰富品种之外,也为了区分其不同的馅芯。
月饼模子的图案很是丰富多彩,除了祝福之类的装饰文字外,还有很多象征“福”、“德”的图案造型,如蟠龙、双鱼、寿桃、花扇及麒麟等。饼模的外环还饰有缠枝莲花纹,以及一些自然界常见的纤细花草。其刀工非常精细,几乎每个花形都是一刀刻成,线条细腻。
加工一个月饼模子有很繁复的程序,先选料,再画外模,而后打孔、收边,最后才是雕刻。雕刻的进度取决于花纹和大小,花纹要数龙凤的最为繁琐,一个人每天也就能刻2只。简单的花纹,每天一个人所出成品能达20只左右。
由于饼印雕刻离不了手工,所以加工饼模的规模一直也无法做大,一般都是以村为单位,据说广东新丰县至今还有一个专门的月饼模加工村,江西、广西也有几个。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很多工序都已被机械所取代,但是雕刻部分还需手工完成。
从古至今,月饼模子与月饼都是“分家”的,即加工模具的不做月饼,做月饼的都去订做模具。早年的饼模都是木制的,个儿轻,简单方便,只是木质容易变形,亦不卫生,往往第二年就不得不淘汰。现在早已出笼了塑料模具,为大型的月饼加工厂所采用。不过木制饼模因其具有传统、环保等特点,依然有大量的消费群,尤其是海外华人,以印尼、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最为畅销。
现在我们的厨房再也见不到月饼模子的影,不过如果实在想吃一回自制的月饼,用萝卜刻一个饼模也成,其味道或许还会大不一样。图片中的这只饼模边缘雕有月饼常见的那种凸凹花纹,里面以一圆划分为两层,外层是花草图案,里层似乎是一座宫殿,旁边还有一株大树,树下好像还立有一只长耳朵的兔子,会不会是月亮里的景致?无论是否,这都是算得上精致的一个饼模。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