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锡烛台


 

  图片中是两只锡质蜡烛台,依旧沉重,却已不再光亮鉴人,底座边缘也业已残缺。只是其仍然深显矜持,透露着一应精巧器皿的特有风度。锡质器皿不张不扬,稳沉无声,总能给人一种绅士般的感觉。

  锡器制作在中国有着数千年历史,不仅成就了数代名匠,留下了很多至极珍品,也早己形成了内容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至明清时期,锡器业已在工匠类中独成一行,其标志之一就是有着严格的行规,并形成了自己的业内术语。

  在锡匠行里,锡为“白描”,模具为“圆臼”,剪刀为“仙鹤嘴”,铁架为“象鼻”,火炉为“狮子头”。锡器制品也有专门称呼,如锡瓶为“大肚”,锡烛台为“同钉”或“耀台”,锡茶壶为“弹嘴”或“双环”,锡酒壶为“踏瘪”等。数目往来,则以且、衣、寸、
口、丁、龙、青、戈、欠、田等隐替。

  据专业人士介绍,锡匠学徒要有中人作保,立有拜师学艺字据。徒弟日常除学艺外,还需帮助师傅做些家务。三年学徒期满,还需“谢师”一年,其后才可受雇或自立门户。

  锡器向以精美见长,其器表多配有图文,多有雕刻或镂空的福、禄、寿、喜等文字,常见图案有珍禽异兽、花鸟鱼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散发着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

  好的锡匠都是独具慧心之人物,据说他们仅凭肉眼即可判断锡质的优劣,并将其分为点锡、对锡、皮锡三种。前者颜色似银,质地柔软、纯正,富有伸展性,制成锡器后色白质细光泽耀人,为上佳材料。后者则色暗质粗,泛黄色,含有糙铜铁,无韧性且易脆断,俗称“狗牙齿”。

  建国后,
由于锡为国家稀缺工业物资,市面上严格控管,终使锡器业因原材料不济而陷于疲软。之后政府鼓励和帮助锡匠改行,所剩锡坊勉强维持,老匠人亦不再收徒。至“文革”时期,传统锡匠基本从市场全数退出,传统制锡工艺由此失传。

  只是那些器物还在,这对烛台就是清末民初所制。所谓烛台,就是一种插蜡烛的架子,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器具。其材质不同,铜、锡、铁、木均可制作;其大小不一,通常分为上下两层,成塔状,每层都刻制有各种精美花纹图案。

  烛台是旧时家居的必备之物,尤其是操办祭祀和婚丧寿诞等事时,必点蜡烛,插之于台。女子出嫁时,这也是娘家必备的嫁妆。图片中的这对烛台,属祭祀用品,早年间许多乡民均以使用锡器为荣,拜庙祭祖时有这样一对锡烛台,便算是彰显了家族的根基。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