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 李龙石故居
李龙石故居,位于盘山县古城子镇岗毗岭村青莲泡自然屯。
该故居登录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8年11月3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岗毗岭村进行文物调查,经当地村民介绍,于青莲泡自然屯对李龙石故居做了现场勘察。
图7-1-1-1复建后的李龙石故居,2009年。
图7-1-1-2李龙石故居大门,2009年。
李龙石(1841-1907),原名澎龄,字雨农,后改名如砻、字龙石,号东白、西青居士、墨饕子等。清同治元年(1862)考中举人,曾为开浚双台子河、组办地方团练代写过呈文和公告,光绪三十三年(1907)病逝于台安八角台。民国十九年(1930),其学生于在藻收集、整理李龙石遗著,于次年出版《李砻集》。李龙石是目前所知的盘锦史上最著名的文士。青莲泡原名“绕沟”,后被李龙石更名为“青莲村”。其故居在青莲泡自然屯西,现居者为李龙石第五代后人李铁成。
2009年,盘锦市人民政府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对李龙石故居进行了复建,并将其作为李龙石纪念馆。复建的故居由门楼、正房、后房、西厢房、后院及院墙构成,均以石条为基础,上筑青砖,白灰勾缝。其中门楼为硬山式建筑,上有横脊,两边有鸱吻、垂脊,顶有板瓦、筒瓦,前有滴水、瓦当;正房和后房均为五开间,硬山式建筑;西厢房亦为五开间,歇山式建筑。院内有青砖铺筑的甬路,并建有花池。2012年,该故居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张氏祖宅遗址
张氏祖宅遗址,位于大洼县东风镇叶家铺村。
该遗址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9年5月6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东风镇进行文物调查,于叶家铺村西北1000米发现了这处遗址。为一处台地,高出周围稻田地1米多,南北长约15米,东西宽约20米,西260米为阎家铺自然屯,北500米为张家店自然屯,北1500米是张氏墓园。
张氏祖宅是张作霖的出生之地。
图7-1-2-1张氏祖宅遗址,2009年。
清道光年间,张作霖曾祖父张永贵从直隶移民关外,在海城县驾掌寺村小西洼屯(今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马家村)落户,以种田为生,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到张作霖的祖父张发时期,于叶家铺屯西北的一块荒滩台地上,建起了3间囤顶式土坯房,从而拥有了自己的房子。当张发离开人世时,其四子都已分家单过,自立门户。张作霖父亲张有财排行老三,因不习惯种地而卖掉田产,在本街开了间小杂货铺谋生,后因赌债纠纷被人打死。其妻王氏卖掉房屋,投奔到黑山县张作霖的外祖父家里。张作霖从此离开故居。
民国元年(1912),身为中华民国陆军二十七师中将师长的张作霖回乡祭祖并安葬二哥张作孚,为报答二哥、二嫂昔日恩情,将祖宅改扩建为两座四合院,并购置田地。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将张氏故居拆毁,张氏族人搬迁到阎家铺自然屯。2006年6月,大洼县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 王铁汉故居
王铁汉故居,位于盘山县羊圈子镇才屯村。
该故居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图7-1-3-1王铁汉故居,2014年。
图7-1-3-2王铁汉故居正门,2009年。
2009年10月17口,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羊圈子镇进行文物调查,于才屯村村委会北400米发现了王铁汉故居,并对其做了现场勘察。
王铁汉是九一八事变时,于沈阳北大营打响中国抗日第一枪的民族英雄。据当地村民介绍,其故居原来是一座四合院,东西有配房,前有大门,两侧有耳门,大门内有影壁墙,因新中国成立初期被拆除一部分,才成为今天的格局。
王铁汉故居现存正房7间,进深6米,面阔23米,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属囤顶式建筑,石砌基础,上砌青砖,为里生外熟砌筑法,木制花格窗扇,门为对开式。因建造时间较长,房屋主体已下陷到地下约0.5米,大部分建筑构件也已被翻新修缮过,不过房屋的过梁、檩子、椽子、苇笆、木制望板等木制构件和部分墙体仍然保持着原貌,院内尚保留着拴马桩、门槛石、柱础石等建筑构件以及石槽子。“三普”期间,该房屋产权归属个人,由村民才景文、李宝全居住。2013年,羊圈子镇政府将其房屋产权收回,以利保护。2014年,该故居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 黄火青旧居址
黄火青旧居址,位于大洼县西安镇振兴生态集团公司大院。
该旧居址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9年6月29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西安镇进行文物调查,在振兴公司大院里发现了黄火青旧居址,并对其做了现场勘察。
1973年10月,时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的黄火青被打成“走资派”,下放到西安农场种畜场进行劳动改造。农场将鸭舍腾出,改造后作为其居所。改造后的房屋为3间坐北朝南的囤顶式红砖房,屋内吊棚,搭火炕,打井,内墙壁粉刷白灰,前院也围上了栅栏。黄火青搬来时自带了铁锯、斧子、锤子、铁锹、镐头、水桶、扁担、小石磨等生活及劳动工具,于房前院中种有20余种蔬菜,并于院子边缘栽植了几棵杨树。
1975年,黄火青平反并离开西安镇,此后此房空置。目前其原房已被全部拆除,仅剩黄火青当年于园子边上栽种的杨树一棵,迄今已有40年树龄,树直径0.35米,高13米,当地村民将其称为“火青树”。旧居址东1200米为二沙公路。
图7-1-4-1黄火青当年栽植的杨树,2009年。
5 宋任穷旧居
宋任穷旧居,位于大洼县田庄台镇马莲社区。
该旧址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8年12月9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马莲社区进行文物调查,于镇政府北1500米发现了宋任穷旧居址,并对其做了现场勘察。
1974年11月,原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沈阳军区第一政委宋任穷被打成“走资派”,从大洼驻军某农场转移到高家农场“五一园”,农场为其安排了2间住房。原建筑是一排坐北朝南的红砖瓦房,用花岗岩石砌筑基础,上砌红砖,水泥抹缝,屋顶为木制“人”字架,上铺水泥白瓦。宋任穷一家居住在最东侧的2间,门朝东开,居室面积48平方米。宋任穷一家搬来后,在2间房屋的窗前,用木板围了一个小栅栏,于里面种了些蔬菜。
1977年秋,宋任穷奉命调回北京,该住房空置。目前该旧居位于一帆工艺美术厂院内,为某企业所有。
7-1-5-1宋任穷旧居,20世纪80年代。
6 田庄台老民居
田庄台老民居,位于大洼县田庄台镇胜利社区611号。
该老民居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9年7月9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田庄台镇进行文物调查,于胜利社区发现了这栋老民居。为清式民居,原为坐北朝南的四合院,囤顶式建筑,前出廊,后出厦,有明柱和檐柱,柱础石为鼓式,檐柱两侧雕刻雀替(木雕鸟),山墙两侧壮头为砖雕,基础用花岗岩石条砌筑,上砌青砖,白灰勾缝,檐柱内望板为木板,檐柱外望板为青方砖。东西两侧开门,中间为窗扇。屋内明柱上为柁、檩子、椽子、苇笆,房盖上抹有30厘米厚的沙板泥土,用于防雨、保暖。
“文革”时期,其住户将格式门窗换掉,并把前廊和后厦去掉,以此扩大了房屋使用面积,同时也改变了原建筑风格。该老民居现住居民姓宋。其外墙已全部抹成水泥面,屋内结构也有所改变,并新开了后门。屋外地表高于室内。现仅存正房4间,面积120平方米。
图7-1-6-1田庄台老民居,2009年。
7 日本“开拓团”民居旧址
日本“开拓团”民居旧址,位于大洼县荣兴镇新开村。
该旧址发现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
2008年11月7日,盘锦市文物普查队到荣兴镇进行文物调查,在新开村村委会东侧发现了这座老民居,为伪满时期日本“开拓团”的遗留。该民居坐北朝南,呈长方形,面阔4间,长15.5米,进深6米,宽7.8米,高4.5米,以花岗岩石为基础,上砌红砖,白灰勾缝,屋顶为“人”字木架结构,歇山式屋脊,上铺水泥白瓦。
这栋建筑分两户居住,形成两个院落,并于正面东侧和西侧分别开门。建筑南墙开有2扇窗户,每户1扇,门与窗的砌筑凸出墙面0.5米,均用水泥抹面;北墙开有4扇窗户,每户2扇。屋顶南坡中间的房檐处,有用红砖砌筑的烟囱1个,有2个出烟孔,每户1个。屋顶北坡东侧和西侧的屋檐处,亦砌有红砖烟囱。室内格局改动很大,原有的日式设施已全被拆除,只有主体建筑还保留着日式风格。这栋建筑的东侧,并列着1栋与其相同的建筑,2006年被现住户拆除,改盖为新建筑。目前该旧居东50米为向海大道。2012年,该旧居被盘锦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7-1-7-1日本“开拓团”民居旧址,2008年。
图7-1-7-2日本“开拓团”民居旧址后面,2008年。
——选自《盘锦市文物志》 杨洪琦,杨春风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