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收音机
  


  作为半个世纪电子工业发展的缩影和历史的见证,收音机曾经在我国经济、文化、体育、军事、气象、教育等诸多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并一度成为人们家庭中的豪华摆设品。三十年前青年结婚时必备的“三大件”之一,即为收音机。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收音机如今早已成了“文物”,成了众多收藏者追宠的对象,而且是颇为值得留心的收藏。

  
收音机是声音广播系统的接收设备,属一种能收到电波运载来的声音的电子机械。最早发明这种声音接收方式的人,是意大利电气技师马可尼,那是在1894年,堪称无线电技术的开端。1906年,一个美国人组装了第一个真空管放大器,立即与马可尼的无线电相结合,于是产生了收音机。

  很快,加拿大人费森登建立了一个试验广播台,于
1906年圣诞节前夕,播送了全世界第一个广播节目:两节短音乐,一首诗朗诵,然后向听众致以简洁的节日问候。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从头至尾都很朴素。广播被方圆几百英里内的无线电操作人员收听到了,人们非常兴奋,极为欣赏。尽管如此,收音机并没能一举成功,原因在于只有极少数人才拥有无线电的收音装置。

  第
一个设想普及收音机的是大卫·萨尔诺夫。他是20世纪20年代发展收音机的先驱,后来成为美国无线电公司及其附属机构全国广播公司的领导人。1910年,第一家每日无线电广播台,创始于加利福尼亚州,它是世界上历时最久且一直没有中断的广播电台。1945年,美国研制出了晶体管收音机,自此,收音机的普及成为现实。

  相对而言,收音机的历史并不长,只是发展很快。在出现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就经历了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的三代变化,功能日趋增多,质量日益提高。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又朝着电路集成化、显示数字化、声音立体化、功能电脑化、结构小型化等方向拓展,可谓日新月异。

  我国直到
20世纪60年代,才研制出“单管收音机”和“来复式收音机”,并逐渐向千家万户普及,很快风靡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时空巧合,使收音机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其品牌多为“红灯”、“红星”、“工农兵”“向阳花”,其机身常标有“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抓革命、促生产”等口号和语录。不仅如此,收音机给我们的最初语言记忆,也是“无产阶级万岁”,以及“阶级斗争”之类的字眼。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表征之一,收音机在我们耳里心间刻下的深层印象,至今还无法抹去。

  从
1960年开始,大约有20余年的时间,收音机是东北农村普通百姓家中惟一或者极为重要的消遣品,它伴随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及少年甚至青年时光。从《小喇叭》到《少儿广播》,到《青年之友》:我们就在那至今还时常萦绕于耳畔的音乐声中悄然长高,并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对农村广播》等专题节目中渐渐长大。

  我们跟着《今晚八点半》用心猜谜语,期待着获奖并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我们给《法制天地》写信,小心咨询偶降于身的难题,守候回信并总能体会到人间的真诚;我们给《农村天地》投稿,
2元钱稿费迢迢寄来绚烂的希望和憧憬。还有刘兰芳的评书《杨家将》,还有广播剧《追捕》里的杜丘,他们都是随我们长大的伙伴。

  收音机对如今的中年人来说,因此而具有了别样的意义,也从而占有了我们心底里最为纯粹的一方净土,让我们刻上收音机的模样,并记载收音机的语言。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收音机为什么会说话,也从来没有尝试过这种探讨。我们只是渴望拥有,拥有之后终日厮守,厮守之际真心快乐,而已,亦足矣。

  就像伴着我们长大一样,收音机也同样随我们老去。老去的我们未必因老去被社会所肯定,老去的收音机却因老去而获得了世人由衷的关注。作为科技发展的见证,那些
“古董”收音机具有了很高的史料价值,成为世人今日竞相捕捉的收藏对象。

    

    当年曾有一批式样新颖、造型非凡的收音机,因生产量相当有限而被人们争抢购买,如今也因其存世稀少而尤为收藏者所喜。比如状如一本书的天鹅611型,比如型似天坛的宝石花605型,比如酷像收录机的白云808型。另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收音机,比如装了4个晶体管的熊猫303型,比如用了当时罕见的硅晶体管的群益牌,比如设有调谐及电压指示表的熊猫802型,而今亦是炽手可热。因为特殊意味着少,少则意味着金贵。在收藏领域,捕猎的就是“特殊”的万物。

  我国的广播事业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繁荣,至八十年代就已逐渐走衰,至今早己屈居第四,
即所谓“电老大,报老二,网老三,广老四”。也因此,收音机就不得不让位给迅速普及开来的电视机、CD、电脑、MP3MP4等先进媒体。不过我们今日走在晨练的路上,还依然会碰到怀揣收音机的老人,他们一边听着《每日新闻》或《清晨你好》,一边闲闲地遛着弯。不同的是,此时的收音机完全不是生活的主宰,而只是人们的一种朴素的日常调剂了。

  尽管现在的一些电器行里,依然还有收音机的身影,而且其造型愈加奇巧,但关注它的眼神已远远不同于当初。任何事物在进展过程中,都会将一些过渡产物淘汰出局,没必要为此叹息。只是我们需要记住,需要留下些许物证,以使后来的人们知道、看到,并且懂得。




  图片中的这只收音机是红星牌504-3型,南京无线电厂出品,喇叭早没了,已坏掉好多年,只是那三个旋钮都还灵活着,无声的灵活。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