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坯模子

 


  草坯房子篱笆寨,是东北民居的一大特色,为东北民众生活及环境的文化纪实。

  所谓东北,是指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地理学家习惯称之为东北亚区域。我国境内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五个省区,均属这一区域。这一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天温热,一年之内有将近五个月的寒冷天气。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因而深为东北老百姓所喜爱。

  土坯,就是把草和泥混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的一尺多长、半尺多宽的长方形土砖,其功能与烧砖极为类似,均被用来盖房垒屋。这是在昔日还很贫瘠的年代里,东北农民用来建筑房屋的惟一材料。

  这样的活计俗称
“脱坯”,属于重体力活,绝大多数由男人承担。不过它很简单,只需一把二齿钩子、一只脸盆、一个坯模子, 以及一把力气足矣。“坯模子”为脱坯所必用的模具,是一个用四块长条木板铆起来的长方形木框,四个角各探出一块,两头各横一木条,以便于手抓。一般来说坯模子都有固定的尺寸,就跟烧砖有它固定的尺寸一样。

  
要脱坯,和泥是第一道工序。首先要选取一块和泥的场地,以离家近且紧靠水源的平坦地面为最佳。这样的场地多数都在自家的房前或者屋后,那里往往就有一个大坑,坑里有雨季的存水,鸭子和鹅在里面悠哉游哉,风景好,而且可以随意取土。先在地面铺上半尺左右厚度的一层土,再撒上一层轧好的碎麦秸,然后再铺土、再撒碎麦秸,如此反复。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混有麦秸的大土堆,估计那土堆足够脱出所需的土坯为止,最后再在上面掩上一层土。而后,在土堆的顶部扒出一个盛水的坑,徐徐地往里注水,水量以能够渗到土堆底层,而坑内又没有存水为准。就这样把注了水的土堆闷上三四天,要把土闷透,把碎麦秸闷熟。

  看着差不多了,就用二齿钩子(或三齿、四齿也可)从一侧将土堆捣开,根据情况再加入适量的水。一下又一下千万次地捣,直到那沉重的泥巴有了黏性为止。要分期分批地捣,随时可以坐下来抽袋旱烟,或者看看水坑里的鸭子和鹅,否则谁的力气都不够用,哪怕是村里最壮的汉子。这真是一个很累人的活。

  再然后,就可以脱坯了。

  先要选好平整些的地面,否则脱出的坯,坯面会凹凸不平。还要宽敞点,还要离泥巴堆近一些。一般是两个人配合,一个人锄泥,一个人抹坯。锄泥的算小工,只要力气;抹坯的算大工,不仅需要力气,还需要一点眼力和技术。不过,对于心劲很足的人而言,只一个也可以做得蛮好。

  旁边要放上一个水盆。把坯模子浸湿后在地面上放正摆平,把泥巴锄到模子里,填满,用虚拳向四个角使劲塞,一定要塞实塞严。去掉多出的泥巴,撩些水到坯面上,用手把泥面抹平抹光。而后两手试探着抽起坯模子,尽量使其边缘不起毛刺,一块方方正正的土坯,就这样闪亮出笼了。

  后退一步,再接着来。脱坯是倒退着干的活,脱一块,退一步。然后重起一趟,每一趟的坯数都大致相当,且大多横平竖直。当汗流满面的时候,抬眼瞅一瞅,一准已有三四趟肥硕饱满的土坯,齐刷刷地摆在面前了。

  这样放着一两天,被烈日晒得差不多了,就去把它们立起来。碰到有毛刺毛茬的,要小心掰去。全部干透之后,就要把它们一块块摞起来,要码成
“之”字形,使它们相互之间既留有空隙,而又块块嵌着, 以防止滑脱。遇到雨天时用块塑料布一遮,便没有问题。脱坯最怕的就是阴天和下雨,事先总要听好天气预报。


 



  东北农村的住房、火炕以及灶台、仓房,都是土坯的,而且是新脱出来的土坯。土坯墙面还都要再抹上一层草拌泥,叫抹墙。这是家家户户每年秋天都要做的事情。火炕亦是每年都要重砌的,
以保证其传热快,而且匀,而且能够持久保温。拆下来的土坯就很脆,挂上了一层很厚的烟油子,漆黑漆黑的,这样的旧土坯就只能垒鸡架、狗窝或者院墙。

  每一户农家几乎都有一个宽敞的院落,围着土坯的院墙,开着一扇简易的木制大门。院子里靠着扫巴,窜跳着鸡鸭,洒着一大堆的阳光。这堆阳光被土坯院墙严严实实地拢着,安静而又稳秘。坯模子,在某种意义上,属实可以称为“家”的奠基者。


图中这只坯模子两端的提把是铁制的,这更结实而耐用些。人类的发展很有趣,好多方面、好多事物均是不谋而合,似乎暗含着某种默契的规律。那天在网上看《泥罗河》,忽然发现埃及人用的坯模子与我们的极为相似,也是长方形的一个木框,所不同的,只是其提把仅在一角,探出的,是一个足有半尺长的木柄,只需一只手,就可以将坯模子从土坯中抽出来。还有,他们管土坯叫“泥砖”。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