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我国境内的诸多考古学文化遗址中,发现最早的人类生活用具均是陶器,之后才有了青铜器、锡器,及至铁器。没有木器的发现。只是这并不说明人类发展史上没有木器。适者生存的人类祖先,不可能忽略遍天下的木材。究其原因,只能说木质易腐,使木器难以穿越数千年,以文物的身份来为古人作证。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沈阳新乐遗址中,人们终于发现了一枚木雕的太阳鸟化石,证明早在6000余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木雕艺术,而且达到了超乎我们想象的境界。
这样才更加符合历史的真实。木器,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用具。
图片中的这件木器名曰茶桶,是清末民初年间,被世人普遍使用的一种保温设备,确切地说,单只用于茶壶的保温。这是那个年代的木质生活器具之一。此外还有盛米饭用的木制饭桶、装米装面粉用的木制米桶、提水用的木制水桶,以及木制洗脚盆、木制马桶,可谓涵盖了俗世生活的方方面面。
及至而今,这些家什已渐次被金属、塑料等制品所替代,但木制器具也并不曾消失,而是摇身一变,成了一种品位的象征,被用于一些颇上点档次的场合,比如保健院用的木脚盆、美容院用的木澡盆。世人领受木器的服务,业已需要付出不菲的代价。
乍看上去,此茶桶很像一顶帽子,两只帽耳朵斜斜地支起来,每一只上都阴刻有生动的如意纹饰。其桶壁由上下各八片木板拼起。上面为长方形,下面为梯形,接缝处镶以两道金黄色铜片,既有加固作用,又起了美化之功效。桶壁正面的三块梯形木板,都以黄灿灿的金箔浮雕着人物图案,是一大一小两个戏曲人物,宽袍大袖,富有动感。正面最中间的那块长方形拼板,竖开一长方形小口,并在周围镶有一个花形铜片,看起来精致而又洁净。此口为茶壶嘴的外伸之处,用以倒出茶水。
桶壁上面有一翻盖,翻盖亦为木板,阴刻有缠枝莲花纹,翻盖中间立一提梁,提梁为镂空而成,中间为一茶几,几上置有茶具及果点。茶几左右各一人物。左侧为一童子,站立姿势,正在沏茶。再细看右侧那个人,坐在凳上,斜身俯于茶几之侧,其神其态极为怡然自得,好像在向童子吩咐着什么。此图名为《苏轼品茗图》。右侧那个风流入物不是别人,实乃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提梁是插于帽耳之上的,其右端有一个小小的机关,可活动,使其折回,从而将提梁从帽耳里拔出。提梁取出之后,桶身上的翻盖即可整片拿下。其设计属实是非常精巧。翻盖拿下之后,会看到宽绰的桶身,装进去一把茶壶绰绰有余。使用时需将桶内包上棉絮等物,既可保温,又可稳定茶壶。将沏满了香茗的茶壶置于桶内,把壶嘴探出桶壁上的小开口,将翻盖扣好,再安上提梁,就可以拎起来待客去了。
此桶下面为八个假图足,置于桌案上相当稳固。通体红漆,热情中不失庄重。
总观我国的木制桶具,多以杉木制成,形状除最常见的圆桶形外,还有方形、棱形、球形等。装饰图案更是绚丽多彩,历史题材、人物风情、花鸟鱼虫、山林沟壑,无所不有。不仅展现了浓郁的乡情野趣,同时也显示了彼时的民俗民风,可谓见证着历史,记录了生活。
木制茶桶如今已然不多,而品相保存得如此完好者,更是稀罕,实为一件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之物,其八卦的形状,意味着喜迎八方来客。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