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木勺

 

  木勺是早年间东北农村常见的一种木制炊具,大的也叫木瓢,用来盛水,小的用来盛饭,再小一些的用来盛油盐酱醋。除盛水的大木勺外,余者多为长柄。木勺均由一块整木一体雕刻而成,其造型随木就势,也就各有不同。

  实质上无论大小,任何一款木勺,都无一例外给人一种呲牙咧嘴的感觉,细端详却也并不能觉得它丑,只是总也忍不住可惜,为它的原初设计与最终成形的误差而可惜。

  每一款木勺的头,显然都是极力想雕刻成圆形,事实也是按着圆形的样子来下刀的,然结果却很不尽如人意,旋着旋着就走了样,变成了一个圆角的长方形,横横的撑着。想来不能怪责匠人的手艺,因为所有木勺几乎都是这种样子,那就似乎只能是以木料旋勺的一种必然结果了。还有勺柄:它们在木勺的一头延伸出去,虽有一定弧度,却总是显得过直,甚至直出了一丝笨拙,笨笨地探头在外,就不能不让人觉得辛苦。每一只木勺的容积都不是很大,浅浅的样子,且内外壁均残留着明显的刮削痕迹。



     
  有的勺柄末端穿洞,用以系绳悬挂,有的则无洞。那只大的盛水木瓢,头很大,柄却极短。试着用手握了握,将拇指搭在勺内,从缸里盛水应该很适于用力。可能旋这款木勺时匠人手中只有那么大的一块木料,来不及将勺柄做得更长?好在这并不误事。

  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走乡串户的匠人之中,就有专职制做木勺的所谓
“勺儿匠”,也算得上木工中的一种能巧匠人。木勺的用料很普通,杨木、柳木、榆木均可。只是杨木木质较软,虽制作容易,却是裂缝也最为容易。倒是柳木、榆木的木勺不裂缝,因耐用而深受人们喜爱。制作木勺时,要预先将木料放到水坑中长时间浸泡,直到浸透,俗称沤木头。将沤好的木料拿出来晾干,才能使用。

  勺儿匠制作木勺时将大木料锯断,再用斧子劈成三棱形的小块,才能用一种特制的刀,按勺的模样渐次刮削,
以将其挖成一只带柄的木勺。这是个慢活,也是个手艺活。

  木勺与当时人们普通使用的瓦盆很相配,磕碰起来无声,可谓是泥土与木材的最佳组合。

  勺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代,与匙的产生时间相近。在先秦时代,人们将
“匙”称为“匕”,是现今所知最古老的一种进食器具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匕”以兽骨制成,形状有“匕”形和“勺”形两种。“匕”形一般为长条状,末端有薄刃口;“勺”形明显分为勺和柄两部分,属于标准的匙。

  吃,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业。人类也正是在创建口食工程的同时,将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悉数发挥,从而在有意无意之中,谱写了数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从勺与匙这样一种小小的吃食用具上,就可见人类远远近近的精灵巧思。人们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却使自己的生活境况愈趋完善。后来人们渐次开始使用铜勺、铁勺、钢勺、铝勺,
以及塑料勺,进食之物越来越精致,越来越轻巧,亦可算得上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小小缩影。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