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马镫



  马镫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英国科技史家林恩
·怀特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

  关于马镫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还存有不同声音。《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辞海》定义为:“骑马时踏脚的装置,悬挂在鞍子两边的皮带上”或“马鞍两旁的铁脚踏”;《辞源》解释说:“两边用以踏足者”;《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说:“指挂在马鞍上:供骑马人上马和在乘骑时踏脚用的马具”。

  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世界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马镫。那时的马镫多是单镫,专供上马使用。而真正的马镫应该是双镫,且必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
“镫环”,即让骑手踏脚的部分;其二为“镫穿”,或称“横柄”,即将马镫悬系于马鞍之上的部分。

  关于双镫,人们在南京象山东晋墓中出土的装镫陶马上已经见到,实为世界最早,因而有学者认为马镫起源于中国。但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专著《中国科技史》中,明确表述这一说法的时候,却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争论。

  直至
1965年,在辽宁朝阳地区出土的鲜卑人墓葬中,发现了一副“木芯长直柄马镫”。该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于木芯外面包镶有鎏金铜片,时间约为公元3世纪中叶~4世纪中叶。而公元五世纪,在中国北方曾出现有一种“金属马镫”,这种马镫是欧亚大陆军事变革的直接影响者。根据两者的对比研究,有权威人士确认,“金属马镫”正是在“木芯长直柄马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此,各国学者才不得不在史实面前弯腰,将“木芯长直柄马镫”认作是世界各地马镫的祖先,从而也最终确立了马镫发源于中国之说。

  其实世间任何一种事物的发源之地,本没有什么实际的追究价值,无非是再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含量,增加一点砝码而已。不过世人如此认真的论证谁先谁后,也就从一个侧面,彰显了个人及一个群体的民族自尊心,这种执著到底是令人动容。以如此眼光重新打量人们对于马镫的论证,也就深觉情有可原了。

  
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等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共识。我国驯养马,约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早期多用马来驾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最初都是以步兵和兵车混合为主。至赵武灵王提倡“胡服骑射”,始才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这是军事史上的一项伟大变革。此后,各诸侯国都非常重视发展骑兵。

  在发明马镫之前,骑兵是坐在垫毯或者鞍毯上,甚至是没有马鞍而骑在马的光脊背上,当马飞奔或者腾越之时,骑士们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
同时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以这样的姿势来骑马,无疑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

  马镫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因其一般采用硬质地材料制作,如木、骨角或金属等,
因而能最大限度发挥骑马的优势,同时又能有效保护骑马者的安全,不仅密切了骑士和战马的结合,而且使骑兵最大威力的发挥成为可能。就是这样一双小小的马镫,使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战术亦随之发生转变,甚至促使整个世界的战争史大为改观。

  
很快,马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土耳其,然后又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因而有人说:就像中国的火药在封建主义的最后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一样,中国的脚镫在最初却帮助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由此看来,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马镫,也终难逃脱“双刃剑”的宿命。

  图中这对马镫属铁制,沉甸甸的透着时间的沧桑。初见时曾默视良久,深感世间事繁复因果的难以预测:就是它,使人类拉开了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几乎使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拓满了层层累累的蹄印与血痕;也是它,使人类开始了长距离迁徙的跋涉,从而使世界上的每块大陆,都融入了东西南北的精粹以及糟粕。马镫,实是人类文明交融的起步,它使人们视野里的地平线从此不再遥远。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