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火镰


  在大自然还让人类因困惑而深感敬畏的时候,火,曾经是最为可怖的事物。它总是跟霹雳与闪电紧紧相连,而后漫天红光,森林与草地大片大片燃烧。人类远远地躲在一角,望着那窜腾的火焰目瞪口呆。旋即,跟其他动物一样飞也似地逃逸。火灭烟消之后,人类从满地的狼籍中,寻到了几只被烧烤过的野兽尸身,他们意外的发现,那肉的味道很是不同。

  
人类第一次向大自然郑重地伸出手来,取了火种,并懂得了保留,进而学会了制造:或者燧石,或者燧木。这一发展耗去了人类漫漫十几万年的时光。从此之后,世界就因此而彻底改观。火镰,就是人类燧石取火的最终遗留。

  图片中的这个火镰有着令人吃惊的突兀的精美:三颗鲜红的玛瑙,圆圆的像并列的小小太阳;六颗暗紫的小宝石,和睦地垂挂在下面。牛皮,精工,与“燧石取火”所固有的原始沧桑感格格不入。时间的收成,原来是如此的令人无措。

    

    翻来覆去地端详,爱不释手地把玩,从而清楚了火镰的构成,只三个部分:

  一是火石,即一种能在磨擦碰撞之时产生火星的石头,说是大多产自河滩,因经河水千百年的冲刷而质地坚硬,从而快速撞击就能着火。或者从山里直接开采,其纯度较高,更易擦燃。记得小时候用过一种打火机,内装火石,需以拇指用力转轮才能取火。火石呈黑色,被制成一毫米长短的小小圆柱状,日久便被磨成月牙儿。

  二是艾绒,就是火引子,取自艾蒿的嫩叶,将其采摘凉干揉成絮状,绒嘟嘟的,见火就着。艾蒿本是人们的老相识,端午节时我们常把它整株插上房檐:或者将其叶片放入水盆,用以洗脸。而它引火的功用还真是第一次获悉,真正是种好植物。

  三是钢条,弯弯的上窄下宽,很像镰刀,想必“火镰”的命名主要是针对它而言。钢条很普通,但人们总是在上面细细刻出麒麟喷火、龙吞火球等纹饰,这就使它不再寻常。

  把钢条嵌在牛革做成的小兜兜上,小兜兜就像女孩子的小坤包,做工精致至极,雕花镂纹之余,还有金银、玛瑙、宝石等装饰。包口镶有磁铁,能自动封包,从而使兜内的火石和艾绒不致丢失抑或受潮。上面有吊扣,方便携带之用。

  火镰利用的依然是磨擦起火的原理。将一块火石和艾绒捏紧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在钢条上用力磨擦,溅出的火星碰上艾绒就着,然后用点着的艾绒去引燃干草,火星瞬间就变成了火焰。

  火的使用与制造,实在可以称为人类发展进程史上最不平凡的一件事情,它使人类跟茹毛饮血从容道声再见,在保健了自己肠胃以利于繁衍之外,还向寒冷地带索取了更多的地盘。这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关键之处。

  自古以来,人类取火的方式曾有多种。除普罗米修斯的火是盗自太阳神阿波罗,属于神性的获取之外,其余均直接来自于大自然,比如弓钻取火、藤条取火、木片取火、凸透镜取火、手电碗取火、放大镜取火、冰块取火等等,科技的含量渐次增加,只是没有哪一种能与火镰取火赛跑。在时间面前,前者均是输家。所谓优胜劣汰,处处都有佐证。

  火镰曾是东北游牧民族男人们的随身物件,与马、与水一样的不可或缺。它们被精工细做成各种模样,吊在男人的腰带上,大张旗鼓地彰显着一个男人的生命质量。其确切始于何年何月已无从考证,只知它渐次消失于火柴的问世。火柴小名“洋火”,晚清时期泊自于大洋彼岸,与坚炮利器一起,曾一度使古老而璀璨的中国文化支离破碎。

  再后来,出现了各式打火机,生活越来越简便,轻装上阵的人类也越走越远。击石的火星不再闪烁,艾绒的清香不再缥缈,只剩下浅淡的液化气味儿,还有人们匆匆的声声步履。火镰,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标志,而已。没有人知道,人类文明的终点在哪里。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