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屏是屏风的一种,属我国古老的室内装饰物之一。
屏风是我国古代室内重要的陈设器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所谓屏风,顾名思义,就是用来挡风之物。其最初的主要作用,也就是为了挡风和遮蔽,适用于我国古代建筑并不封闭谨严的院落形式。而今国内的一些庙宇等古建筑,临门而设的影壁(或称照壁),均源出于此。
随着屏风的普遍使用,逐渐由挡风的实际作用,演化为建筑物内部可以移动的精巧隔断,用以区分各室的不同功能。以至在历史上的某段时期,屏风甚至与风水联系在一起,按照八卦方位,依形造势地摆放于室内各个位置,据说可以冲煞避邪,聚气生财。与此同时,屏风也逐渐由原来的实用品,演进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工艺品,成为古人居室里具有观赏性的陈设家具,其种类渐次分成了围屏、挂屏和插屏。
插屏属于带座屏风的一种,也称台屏,在屏风类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情趣。通常由屏框、屏心、站牙、立柱等组成。其屏框多以高档硬木制作,如紫檀、红木、黄花梨,也有黄杨木、楠木、榉木等。其屏心分为正反两面,正面多以木雕镶嵌、牙雕镶嵌、描金、漆雕等技术手法,刻画山水、人物、风景等装饰内容,反面一般镶嵌诗句,有的也为素板。
插屏一般都是独扇,形体大小差异很大,大者高3米有余,小者只有20厘米。大插屏根据房间和门户的大小来确定其高度,多设于室内挡门之处。小插屏多置于书房的砚前用以遮尘,或者陈设于厅堂的案几之上,以点缀美化居室。
这种座式屏风,也即插屏,在明清两代风行一时,尤其在清宫的帝王和后妃寝宫中随处可见,成为上至皇族下到平民的家居、客房、书房的典雅摆设。其大多流传有序,集中国书画、雕刻、镶嵌等艺术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中的这件插屏,其屏框正面起双边线,中间镂刻缠枝莲卷草纹,营造出一种舒展而宁静的气息。屏心饰以彩色人物画,外罩透明玻璃。
人物画给人最打眼的印象,就是那几道活灵活现的眼神,每个人都仿佛各揣心事,互相提防,却又掩饰不住欣赏的喜悦, 以及巴不得好事成真的渴望。不足为奇,因为这些眼神上方的一块匾中,端正标有三个字“甘露寺”,那么此情此景该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到东吴应亲的写照。逐个地对号入座,正中微倾身姿的是吴国太,眼睛里有着十分满意的微笑;前面应和着的白胡子老头,该是乔国老,兴致亦很高昂;左侧倾身而坐的想必是孙权,尴尬的神态令人同情;而右边那个假装或者真正谦恭地抱着拳的, 自然就是刘备了,穿着大红袄,小心着而又窃喜着。遂不得不暗暗钦佩,能在这不盈方尺的画面里,塞进如此细腻而繁复的情绪,足见画师的功底之深厚。
这套插屏器型稳重, 比例谐调,纹饰饱满,工艺精细,古朴自然,保存完好,很是难得。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