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这个物件名叫冰镩子,模样看起来笨笨的,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眼里还会偶尔跳进它的影子。不过现在很少见了,现在的冰镩子都很小巧,明显的比它们的祖先懂得审美。
所谓冰镩子,就是一种凿冰的用具,一般由生铁铸成,有锋利的尖,分三棱和四棱不同样式。上面安一个木质的把,再横一手柄,便于用力。人们很多时候用它在冬季凿冰取鱼,为冰钓的必备用具。
冰钓作为一项冬季户外活动,在我国东北三省及河北省比较盛行。每到霜雪盖地、鱼潜深水的隆冬时节,就是凿冰取鱼的大好时光。世人熟知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绘的就是冬钓的悠然情境。
不过若想领略其内里的快乐野趣,并不容易,它需忍寒受冻,到大自然里去亲自体会。东北的冰钓期大致为12月初至来年的2月末,彼时气温很低,大部分鱼类都潜伏于水底,不食不动,只有鲤鱼和W鱼等耐寒,在水温达到4°C左右时,依然摄食,但钓起来难度很大,如有所获, 当真是很值得欣喜若狂。
冬钓的冰镩子现在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手摇旋转式,像钻床的钻头;另一种是带棱的,有点像刮刀,带棱的菱形冰镩较为常用。一般把冰层凿开一个碗口大小的圆洞就够用了,可以一起凿两个或三个,广种多收。凿冰也是一个技术活,要把冰洞凿得溜圆,而且茬口要齐,保证上下一个尺寸。如果一起凿几个,则要将其排成弧形,这样才便于观察。
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天气里,凿开的洞口会不断结冰.垂钓者还需准备一把笊篱,来捞取洞口里的碎冰。否则鱼一旦咬饵,就只有干着急的份了。实质上冰钓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只是人们痴心不改。在无风无雪的天气里,有时河面上会聚集很多冰钓的人,密密麻麻地错落开去,在严寒里守候着鱼儿的上勾,一个又一个十足的姜太公。
除冰钓的用途以外,冰镩子还是普通百姓制造冰箱的好帮手。每逢春节,东北农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宰杀一口年猪,将其卸成肉块,可以一直吃到来年开春,而储存这些肉块,就只能用碎冰。村人会拎着冰镩子到河面或者井沿去,两手握把,用力下凿,每凿一下,冰镩子下就会腾起一片白花花的碎冰,像蝶,像飞花。细细地敛在盆里,一趟趟端回去,倒进装肉块的大陶缸,也就打造了一只纯绿色纯天然的大冰箱。
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于被辽河穿城而过、且境内有大小21条河流的盘锦市来说,早年间市民们一直是靠水吃冰。每到冬季,河面冰冻,人们就会拿起冰镩子出外去凿冰,而后用麻袋背回家来,或者融了吃水,或者干脆嚼冰。据说融化后的冰水又白又甜,堪称最好的食用水,也因此,“挑水拿麻袋”就成了盘锦三大怪之一。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