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保险灯

  

  这是油灯家族中最漂亮的一种。由四部分组成,最下一层是淡绿色的底座,第二层是乳黄色的油缸,第三层是灯芯,最上一层是白色的灯罩。除灯芯部分,余者均为玻璃制品,底座和油缸上还雕有对称又精美的花纹。

  
图片中的这只保险灯,下面是灯座,沉甸甸的木制品,依然坚固,丝毫也没有松铆的迹象。灯座上竖有一条渐高渐尖的木柄,把保险灯的空心底座安上去,高矮肥瘦刚刚好好。

 

  之所以叫做保险灯,想来与灯罩有关。不知道世人几时发明了灯罩,它不仅聚光,能使灯更加明亮,而且拢烟,能使烟向一个方向升腾,免得将墙壁薰黑。尤其是举凡有灯罩的煤油灯,都有不怕风的好处,“保险”应该由此而来。

  煤油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农村,极为常见的一种照明工具。最初是个什么模样不得而知,常见的乃是百姓自制的油灯。那是非常简单的一种制造:取一个空瓶,倒上小半瓶煤油:在瓶盖上穿一小眼,将用棉花捻成的灯芯穿过去,下半截弯在煤油里,上面一小截露出瓶盖。让煤油将灯芯渗透,点燃,就有了亮光,也就成就了一盏煤油灯。

  还有更简单的,就是用一只小小的浅碟子,倒上一点煤油或者豆油,让灯芯软软地躺倒在碟里,小心地探出头来,点燃,就是灯。那灯光如豆,每一次呼吸都能使它变换个方向。条件好一点的人家,就会用瓷灯,瓷灯相对来说精致得多,但是价贵,而且易碎,非一般百姓能用得起。

  一般来说,煤油灯的灯芯都会被调到最小,为了省油。当时煤油是供销社卖的,好像三角钱左右一市斤,很不便宜,而且还是凭票供应,不省不成。只是人们更多的叫它“洋油”,就连点灯用的火柴,都要叫做“洋火”。那是一个特殊时代在平民大众中的一个小小印记,让人不明就里,却又就犯如初。就是如此简易的
煤油灯,使几代人拥有了一个大同小异的童年:烟熏火燎却又昏暗隐讳。

  保险灯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就有了,总觉得那是一个女性的发明,因为它属实即轻且巧且美。在电视连续剧《长征》里,经常可以见到这种灯,跟图片里几乎一模一样。好多人,在这如豆的灯光里召开了遵义会议,在这如豆的灯光里攀过了雪山,爬过了草地。灯光里蹿腾着不屈的民族气节,将灯罩的上半部熏得漆黑如铁。毛泽东常用它来点烟,将灯芯慢慢挑大,火苗就窜了起来,叨着烟凑到灯罩口,用劲一吸,烟头就着了。

  烧煤油灯的保险灯是一家之主,总会被母亲移到堂屋的正中,尽量让房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映上一丝光亮。在特殊年代里,保险灯似乎也可称为一国之主,有人将它放置在浩大的地图旁,力争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点点光和亮,哪怕很微弱,但最终星火燎原。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