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物件
八仙桌

 


木器匠人们认为:八仙桌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用料最经济的家具。应该没错,因为八仙桌打眼看上去就很简洁,方方正正的一个桌面,瘦瘦高高的四条桌腿,无抽无屉,通体透露着无法掩饰的明快。这种桌子每面可坐两个人,二四得八,故称八仙桌。


    八仙桌之所以在记忆里着上颜色,从此有别于其他家具,还缘自于《沙家浜》。《沙家浜》里的阿庆嫂说: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人一走,茶就凉。这段唱词十分有趣,从此就对八仙桌刮目相看。


    在清代末期及至民国初年,八仙桌一直都是我国民间应用最广的一种桌案,可称之为八仙桌在这个世上的鼎盛时期。不过其源头应该很有些年头,因为早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中,就己经出现了方桌形象。八仙桌的最终完善,据说是在明代,基本就定为两种造型,有束腰或者无束腰。有束腰就是桌面以下另有一圈,稍稍回缩;无束腰就是桌腿直接连着桌面,看上去更简练也更生动。至于清中、初期,则是八仙桌的发展至繁荣时期,使其具有了清式家具的典型风格,即注重装饰,尽显豪华。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八仙桌,多数都是典型的清式家具式样。


    八仙桌的桌面边长一般要求在
90公分以上,通常以木板两拼而就,富贵者也有以瓷板、影木以及云石做桌面的。其四足的粗细造型,亦是每一张八仙桌求异于同类的一个关键,但大致而言都很壮硕,只是有直统式与收腿式之分,收腿式足端外翘,多浮雕有兽面或者纹饰,其工艺比直统式要讲究得多。


    早年间的八仙桌通常以红木为料,用不起的才换之以榉木,这种材质注定了八仙桌的结实耐用。老人们说,如果没有特殊变故,几乎每一张八仙桌都可以延续使用二三百年而不解体。细究起来,或许八仙桌的留存日久,与人们对它的珍视也密切相关。从古至今,八仙桌总是厅堂里的主角,堂而皇之地占据着中堂的主位,与古瓷瓶、香薰炉、太师椅为伴,成为一户人家的脸面,焉有不用小心侍候之理啊。


    由于八仙桌气度雍容而庄重,遂使古家具收藏家给予其如此评价:亲切实惠而又不失尊严。至于八仙桌何以有如此之高的身价,想必还与传说中的八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有人说,很久很久以前,八仙溜到人间玩耍,玩累了则就地取材,用山上的石头做成石凳,搭起石桌。神仙走后,凡人效仿,从而就有了桌子之说。所谓前因后果,人们便给它起名为八仙桌。


    还有人说,八仙桌为画圣吴道子所绘。因仰慕吴道子盛名,八仙特从远方飘然而至。吴道子倍受鼓舞,执意要宴请天上来客。但是画圣深居山野,室无一桌,于是挥毫画了一张桌子,并设下八张凳子,然后笑逐颜开:此桌特为八仙所绘,就叫八仙桌。


    细品起来,无论哪一个传说,都有明显的按图索骥之嫌。据考,八仙桌实是由人们在席地而坐之时所使用的小案子发展起来的,最早是长方桌:或许是为了追求一种稳定的感觉,后来才演变成了方形桌。八仙桌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态方正,有安定感,无论多杂乱的房间,摆上一张八仙桌,马上就能产生超稳定的感觉,由此被世人视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


    早些年的东北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张大红朱漆八仙桌。这种桌子,主人平时不轻意动用,通常在祭祖、敬神等重要场合才会劳烦它。至后来,八仙桌就很少见了,只有家境殷实的人家才会有,却也是一样的金贵,像祭台一样不许亵渎,比如小孩子,可以在炕上蹦它个翻天覆地,但决不可以到桌上去蹦。彼时八仙桌还常被邻人借去,做结婚的典礼用桌,可谓是见证了世间的大事小情。


    置于中堂的八仙桌,要配以太师椅才好看,也才般配。只是后来很多人家没有太师椅,就常用小板凳来凑数。虽然不用钉子只用卯的小板凳,从工艺上说也是一个巧活,但与八仙桌相配,无异于大家闺秀碰到了小家碧玉。那时的八仙桌上面自然也不会再有金贵之物,不过是茶杯茶碗,或者小葱大酱,或者两个咸鸭蛋,只是无论摆什么,其主位端坐着的,都必是这一家之主。这几乎成了八仙桌所保留的最后一道威严景观。


    图片中的这张八仙桌为民国期间物件,桌凳配套,最打眼的是其桌腿凳腿,慢慢地打了个弯,优美得令人无奈。


——选自《盘锦民俗》  王永恒,曹路主编;郝国平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