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老盘锦 > 老字号
天庆隆

  
   
天庆隆于1930年开业。它的前身叫福庆隆。它是盘山县城里头一家封建官僚资本的商号;也是解放前县城内垄断全县粮食、油类、烧酒的四大商号(天庆隆、同兴隆、永顺泉、双盛茂)居首的一家。

  
   
天庆隆的财东是杨宇霆(东北军总参议)。杨死后,由其儿子杨敬一继承。杨敬一因年幼无能力经营这爿资金雄厚、场面大的店铺,即委托家族里的一位叔叔杨宝衡来盘山代管,人称杨宝衡为代东。天庆隆原是独资买卖,资金现大洋(银圆)5万元,流动资金3万元,固定资产2万元。后来杨宝衡从资本中要出5000元,作为钱股一份,这样天庆隆就成了杨敬一、杨宝衡合资的商铺了。

  
    福庆隆开设的资金是由盘山河南荒地村赵荩(人称赵八老爷)介绍、该商号经理张善廷出面向杨宇霆借来的。当时借金票(日本钞票)
3万元。后来奉票(东北三省银号印制的社会上流通的钞票)贬值,3元不抵1元金票。张善廷后来就主动把福庆隆的全部家底都交给了杨宇霆,之后杨宇霆就将福庆隆改为天庆隆。

  
   
杨宇霆接过福庆隆后,仍任用张善廷为经理。从此,张之名声大振,名扬东三省。杨宇霆死后,儿子杨敬一主不起事,张善廷便滋生歹心,欲将天庆隆收归己有。

  
   
老谋深算的张善廷,绞尽脑汁施展了窃据他人财务的伎俩,到奉天(今沈阳)美其名曰向东家交代经营情况,其实质是敲诈胁迫少东家杨敬一按他的意图就范。本来天庆隆的营业日趋兴旺,但张却向杨敬一一口咬定说,赔了四五万元,债主盈门,必须马上还债……,杨敬一随即派杨宝衡去盘山处理此事。

  
   
杨宝衡一到盘山,目睹天庆隆的营业实况,竟与张善廷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张、杨两方僵持不下,只好到营口法院评理。几经周折,最终法院判处张善廷“欺东灭伙”罪,将张驱逐出天庆隆。

  
   
天庆隆于1930年开业,其营业项目有:

  
   
1)代理业务。代理业务主要代客买卖粮食,从中打佣钱。如买者按五分买粮,卖者只收3分,代理商从中赚2分。这种代理业务,实质是“买空卖空”。

  
   
2)办理款项汇兑业务。办理存放款和土地、房产赎押业务;向缺款、需款业户发放高利贷。

  
   
3)自家榨油、自家酿酒,其产品向市场销售。

  
   
4)经营下杂货。开设此项业务,其旨不在挣钱,能挣即挣,不挣也无关,主要目的在于让新来学买卖的年轻人学会做生意,让他们懂得南行北市,懂得煞盘子,懂得斗、秤、尺的诀窍。

  
   
天庆隆营业部,主要有“两大桌”,即“账桌”和“信桌”。账桌,管理各类账簿记载,如结算往来交易账款和各项花费支付及股份分红等。信桌,主要负责收集、掌握和发布行情,书写业务信函、联系交际新客户等。对“两桌”人员称为“账桌先生”、“信桌先生”。账桌、信桌的任何工作,均得由经理允诺后,方能生效或执行。

  
   
天庆隆的开业正处在“九二界沟,原称大西沟。传说此沟为海(城)广(宁)分界线。清光绪年间,沟里漂上一具尸体,被沟东渔霸发现,遂报海城县衙。县官坐轿赶到,一看现场,连轿都没下,便扬长而去。渔霸惊恐,以为招待不周,连忙请罪。哪知县官一语道破天机:尸体在沟西,属广宁界内,沟东不管沟西事,渔霸这才惊魂落体。从此西大沟就传名为二界沟,沟东屯落也因此得名。一八”事变前夕,人心惶恐,粮价暴涨暴跌,这就给它囤积居奇发横财带来了机遇。再由于张善廷亲自掌盘,看得准,掌的稳,使得买卖越做越兴旺。张善廷曾自诩地说:“俺是东三省2号买卖人,头号还没找到呢!”

  天庆隆在就餐、住宿上也有一套规范的制度。规定东家伙计一律食宿在店铺内。就餐是按等级的。饭食分大、中、小灶。东家、经理及主任和外来的客人吃小灶:早上四至六个炒煎炸菜,粳米粥加馒头或烧饼;中午八至十个菜,有酒;晚四至六个菜。(每逢初一、十五大摆宴席)小份掌柜或从业七年以上的人员吃中灶:早、午、晚均有炒菜,间或吃细粮。一般伙计或临时工吃大灶:早、午、晚均是高粱米饭,副食咸菜、盐豆、豆腐、白菜之类。

  天庆隆有前栈、后栈两院,共有房子200余间。有专供客人住宿的客房一栋,约20间。杨宝衡东家另有单独的专用宅院。

  东家伙计所食所用自行解决,自家有碾米的作坊,自家能榨油、酿酒。有田园地两垧,饲养肥猪数十头,鸡鸭数百只。油盐酱醋自家经营,日常生活用品常年备有,去外边购买的很少,形成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系。

  1930年正值“九·一八”事变前夜,日本大批集结关东军,预谋侵占东北三省,将东北全境划入自己的版图。由于时势紧张,奉票累累贬值,通货膨胀,人心惶恐,人民处于极度不安之中。特别是这一年盘山又发生特大洪水灾害,致使全县百姓卖儿卖女,逃奔他乡。

  
    天庆隆就是在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开业的。由于天灾人祸,为它创造了发财的条件。老奸巨滑的张善廷首先囤积粮食,然后将大斗买进的粮食用小斗卖出,克扣斤两,垄断粮价,勒索灾民。张善廷丧心病狂,竟将张学良将军拨给赈济盘山发生特大洪水的
10000石(1石500斤)粮食(该粮存放在天庆隆)扣留2000石据为己有。

  
    天庆隆从
1930年开业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不到两年的功夫,垄断粮价,大价出售粮食,仅从卖给灾民的粮食中就获取暴利15万(银元)。这样,不仅捞回了开业投入的全部资本,而且还获取了丰厚的利润,又发了一笔“灾民”财。

  
    1931年“九·一八”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占据了盘山,成立了伪满洲政权组织——盘山县公署(县政府)。天庆隆东家杨宝衡看到日本当权了,于是他就频频巴结盘山县指导部参事官(相当于副县长职务)石丸三郎。杨把天庆隆最漂亮的客房设为石丸三郎的官邸。由于杨巴结石丸三郎,当时地方上的一切税捐、摊派、繁多的花销杂捐等,在石丸的批准下,天庆隆完全被免除。仅就税捐一项,天庆隆就比其他商家少花了近万元。

  
    1931年至1940年,天庆隆在与官府勾结,又加上张善廷、张香秋的苦心钻营,每年都有大数目的盈利。1936年,杨宝衡登上了盘山商会会长的宝座后,盘山商业的兴亡几乎操纵在他之手中。1941年天庆隆又一次抓住发财的机遇。这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侵略者为了控制伪满洲国的粮油,实行了农民“出荷”的粮食政策,对街、村居民实行粮油“配给”制度。从1941年秋起,每年秋季全县各村农民均将“出荷粮”交到天庆隆存管。县城居民粮油类配给也由天庆隆承担。对此,杨宝衡、张秋香等人采用“偷梁换柱”的办法,将好的出荷粮留为己有,把本家存放已发霉的粮食配给居民,更为恶毒的是偷换配给的种类,如本应给面粉,他们改换给苞米面。他们对农民交来的“出荷粮”百般挑剔(伪政府强迫农民交粮,不交者轻的灌凉水,重的抓进监狱),明明交来的是一等粮,他们
硬是划为三等,并按三等付钱。他们又把这所谓的“三等粮”通过碾子加工,以超级“文化米”高价在市场出售。

  
    1941年至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投降前,天庆隆一直都在承担着收“出荷粮”、“配给”居民粮油的专业。几年之间,约盈利伪满币20万元。

  
    1945年“八·一五” 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祖国光复。天庆隆的东家杨宝衡见日伪垮台,如丧家之犬,不得不投靠新的主子。于是他到处奔走拉拢,最后与汉奸伪满盘山县长张陛臣以及地方豪绅齐云葛、张冥荚等人组织成立了“盘山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张陛臣任委员长、杨宝衡任副委员长。除留用伪警察外,又收降了“大云字”土匪100多人,临时维持地方治安。

  
    1945年9月,辽西专署派来以方受珍为首的一行十几人进驻盘山城内,解散了“地方治安维持委员会”,建立了民主政权,成立了盘山县人民政府。靠封建官僚资本发家的杨宝衡、靠吸人血发财的齐云葛,对民主政权的建立恨之入骨。老谋深算的杨宝衡便与齐云葛、张冥荚等人密谋劫狱,要把已被民主政府扣押的大汉奸杨子新(伪满少将旅长)劫出,想借杨子新臭名远扬的影响,笼络伪兵发展地方势力,待机驱逐民主政府出盘山。

  
    1945年11月29日,杨宝衡、齐云葛密谋,买通了民主政府看守所的张君仁,张叛变革命,使大汉奸杨子新被劫走。

  
    中共盘山县委张永利政委(当时县委书记称政委)、盘山县城厢区区长赵乐得知杨子新被劫走的消息,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迅速赶到天庆隆。杨宝衡等人早已串通匪首
“大云字”(高广占),匪徒们把天庆隆四门紧闭,各个持枪布满房顶。张永利和赵乐赶到天庆隆门前,屡叫不开。张、赵二人见事态反常,欲返回县委,不料匪徒开枪,张政委受重伤,赵区长牺牲在天庆隆对面东胡同(今老法院胡同)。

  
    杨宝衡、齐云葛等人的阴谋得逞后,即组织了
“盘山民众请命团”。以齐云葛、杨宝衡为首一行十几人到沟帮子请来了国民党52军1个团。国民党军来到盘山后,杨宝衡、齐云葛等人得意洋洋。为了保住狗命,他们又在“大云字”匪帮100多人的基础上,发展了张海峰、王景龙、李铁城等几股杂牌地方武装。这些匪徒均吃、住在盘山的各商号之中,又到处骚扰黎民百姓。从此盘山百姓受害匪浅。

  
    国民党
52军这个团开赴营口后,杨宝衡等人又以“请命团”的名义请来了国民党军新6军1个团(团长罗英)。

  
    至此,天庆隆做生意的招牌,已名存实亡。杨宝衡成天每日筹划
“请命团”,为地方杂牌武装出谋划策以及分派地方苛捐杂税,再也无心过问天庆隆的生意如何了。此时的天庆隆实质上已经成了地方反动武装的“大本营”。

  
    1948年1月底,盘山解放。天庆隆这个罪恶深重的地方反动武装指挥中心,随之寿终正寝。杨宝衡、齐云葛、张冥荚、张香秋等人逃之夭夭。

  
    1951年镇反运动开始,盘山县公安局在天津将杨宝衡抓获。接着从辽宁义县、秦皇岛等地将齐云葛、张冥英、张香秋等人抓获。杨、齐二人在镇反中被镇压,张冥英死于狱中,张香秋被判徒刑。


——选自《盘锦档案通览》  宋文利,刘兴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