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胡玉堂(1884年-1949年)湖南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1905年只身来到河北滦县大庄河干起贩粮的买卖。
郝荣阁(1889年-1952年),河北滦县胡各庄人。18岁开始在胡各庄镇上一商铺学徒。幼年患“天花”,脸上留有瘢痕,人送外号“好(郝)麻子”。
有一年,胡玉堂贩粮来到双台子区,大船装满粮食,急待返回关内。此时,他却得了重感冒,高烧一直不退。无奈,只好打发粮船先行,他一人留在双台子。
胡玉堂病愈后,欲返回河北大庄河,但无顺路船只。闲在客栈里的他,每天无聊,便经常上街闲逛。一天,胡玉堂来到一摆布匹和小百货的摊床前,便与摊主闲唠。得知,摊主叫郝荣阁,是河北省滦县人。两个异乡人越唠越投缘,几天过后便决定在双台子区合伙开买卖。于是胡玉堂就去找有过几次交往的粮户张金榜,打算先借他在码头街中段路东(今双台子区新颜街)的两个门市用来开买卖。张金榜则慷慨地道:“房子你们先用着,啥时候挣钱啦,啥时候再交房钱,不挣钱就白住。”胡郝二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说干就干,郝荣阁先将摊床的布匹、小百货搬进店内。胡玉堂又拿出自己多年积攒下的100块大洋,作为贩卖粮油的资金。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店铺的字号就叫“双盛茂”。取其两个人合伙经营为“双”,“盛茂”即昌盛繁茂之意。
胡玉堂有贩运粮食的经验,双盛茂的粮食品种全、质量好、价格低;郝荣阁经营布匹百货是内行,讲信誉,就这样没用几年便盈利两万元。手中有了钱,双盛茂不但扩充了营业面积,增加了经销品种,还雇用了孙福星等3人充当店员。
1929年(民国十八年),糕点师刘福深从营口来到盘山,登门自荐,愿意到双盛茂做糕点,并能投入部分资金。此人是山东蓬莱县人,十七八岁时在烟台学了一手做糕点的绝活。很快刘福深便与双盛茂达成了开设糕点作坊的协议。由于刘福深的手艺好,做出的糕点当属盘山一流,很受当地消费者的欢迎。
1930年(民国十九年),盘山县境内发大水,双盛茂囤积的粮食成为奇货快货。粮食出手后,发了大财的双盛茂一跃成为盘山城内“四大商家”之一。
1931年(民国二十年),“九·一八”事变后,双盛茂欠关内商家的货款,因交通断绝,想还钱也进不了关;因此双盛茂又发了一笔意外之财。
有了这两笔为数不小的资本金后,双盛茂便将原有2间的门市部扩建为7间。又请来年轻时就开始学徒,很有经销布匹经验的盘山县人赵鹤年担任经销布匹的大掌柜。此人被聘到双盛茂以后,看准经营“洋布”能赚钱,他就从沈阳、营口等地赊进大量“洋布”,仅此一项,当年就为双盛茂赢利14000元。
糕点作坊的糕点也是供不应求。
粮油杂货经营得法,畅销城乡。
双盛茂从1922年春开业,到1935年底已获纯利20多万元。
有了雄厚的资金,双盛茂在后院建起20多间房屋作为仓库、客房、伙计住房。在铁道东侧买了2块田地,购置了2挂胶轮大车及8匹高头大马。从业人员由七八个人增加到80多人。
可好景不常。赵鹤年和刘福深见双盛茂连年盈利,自恃有功,便打算另立山头,自己开店。
1940年,赵鹤年暗中租下双盛茂南侧与其紧挨着的4间门市房,起名“双盛增”,一心想跟双盛茂对着干。
刘福深也不甘落后,多次找胡玉堂要“份子”(即按比例分红的股份)。胡玉堂始终没答应他的无理要求。刘福深便老羞成怒,于1940年秋辞去作坊掌柜,在紧邻双盛茂的北侧租了1间门市房,起店名为“福深茂”,雇了伙计,开了1家糕点果品店。受到南北夹击的双盛茂,从此顾客锐减,一蹶不振。
张金榜看到双盛茂生意一落千丈,又釜底抽薪,退出房股,按当时房租的最高价收取房租。至此,雪上加霜,双盛茂更是不堪重负。
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战场屡遭惨败,日伪经济枯竭。为转嫁危机,侵略者将架在双台子区河上的大木桥、铁路大桥、高压线铁塔、盘山日本神社等,分别作价卖给盘山县内的各大商家。双盛茂被迫买下了卖价15万的铁路大桥,格外还要负担大桥的维修费用。双盛茂实在无力拿出如此巨款,只好出售院内房屋、车马并甩卖货物,这样才可勉强凑齐了买桥的巨资。为此,胡玉堂突然中风,瘫倒在床,一病不起。郝荣阁一人支撑着双盛茂,他咬牙维持到1948年1月,就再也坚持不住了。就这样,曾经名噪一时的双盛茂只好关门大吉了。
——选自《盘锦档案通览》 宋文利,刘兴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