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盘山厅在双台子区街内(今繁荣路聚龙园餐厅处)建成盘山初高等小学堂一所。1933年(伪满大同二年),该学堂迁至今双台子区育红小学处。该学堂迁走后,原校址的教室及操场便闲置起来。1934年(伪康德六年)秋,盘山商会看到盘山街内人口不断增加,客贾、商贩往来频繁,就打算把闲置的校址利用起来,开设一座商场。于是,在1935年(伪康德二年)春,一座综合性商场就在校址上正式开张营业了。伪盘山县县长李端凝亲自为该商场冠名并书写了牌匾“盘山商场”。这就是盘山县最早的商场。
盘山商场内设有南北、东西两巷,两巷交叉处形成十字路口,巷长120米,宽6米,东西巷两头各建大门一座(即出入口),两门上方各悬挂“盘山商场”牌匾一块。商场周围由民房和矮墙包围。南北巷无门无口,多是摆设摊床的商贩,销售的商品有:烟袋锅、烟袋杆、包袱皮、铜顶针儿、发卡、纽扣、针线、腿带以及散装梳头油、雪花膏等。这些床位没有床铺名称,都是以姓氏称之。如“王家床子”、“李家床子”等。东西巷多是有字号的床铺,如“德光东”、“宝聚兴”、“春记号”等。这些店铺大多数经营胶鞋、香火和布匹,所谓店铺也都是低矮板房或简易砖房。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日货充斥东北各地市场,国货受到冲击,日货与国货的较量,在市场上反映十分强烈。例如,日货“太阳牌”胶鞋与国货“国华牌”胶鞋(上海产)的竞争在盘山商场表现的就很激烈。如一家赵氏店铺,他经营的是日货“太阳牌”胶鞋;而他的邻居祥字号店铺经营的是国货“国华牌”胶鞋。两家为多卖货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赵家一双五眼男式胶鞋卖8角(伪币),祥字号就将同样式的“国华牌”胶鞋卖7角5分(当时一名学徒工每月工资3元)。赵家喊出买一双送一双;祥字号就打出买两双送3双的招牌。生产厂家也都各自支持经营自己产品的店铺,厂家各自用红布打出优惠广告,随着货物发送到各自的店铺。
日货与国货在香烟上的竞争也不示比弱。日货的美科丽(译音)香烟天天敲锣打鼓进行宣传,买1盒烟,还格外赠送1张画片。国货“织女”牌香烟(营口产)只售4分5厘(伪币),吸完将烟盒返回(不论新旧)还可得到5厘钱,以此来吸引顾客。后来,日货又抛出个“金枪”牌香烟,每盒仅售3分(伪币),弄得国产香烟难以招架。
布匹类,日本的洋花布既好看又便宜,每市尺3分钱,而国货布匹的图案、花色及质量都显得粗糙,而且每市尺售价要4分钱。因此日本洋货很快就占据了整个商场。“德光东”、“宝聚兴”等店铺就是因为卖洋布而发了大财,于是都在街里买了门市部,并逐渐都搬出了商场。“春记号”同样是因为了卖了“美科丽”香烟发的财,随后也迁出商场,到街里经营烟草去了。
商场里的店铺,发财的搬走了,没赚钱的关门了,只剩下一些零散的摊床和地摊。加上迁走的店铺无人经营和维修,东西巷的通道又被滥建乱占,商场逐渐也就不像商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仅存的地摊和剩下的摊床也都纷纷各奔东西,到1940年冬,盘山商场就变成了大东院了。
——选自《盘锦档案通览》 宋文利,刘兴政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