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则仲(举人),字紫莩(子复),盘山县胡家镇拉拉屯村人。约生于清同治初年,约卒于民国二十四年左右。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受到父亲贡生张书卿(字云五)的启蒙教育。张书卿与张作霖的关系密切,当张作霖被捕时,曾设法营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则仲考取戊子科139名举人。当时在广宁(今北镇市)较有名气。后又入奉天法政专科学校学习。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盘山厅第二任劝学总董,仅9个月。后投笔从戎在奉军中任职,在多伦参加过战斗,因目睹战乱的残酷,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自身安全又受到严重威胁,愤然弃职回乡。回乡后以写诗文明志,过着田园式的隐逸生活。
据《医巫闾山志》载,张则仲曾著有《穷媒集》,但已失传。现存有《垂钓》、《感怀》、《春日客中有感》、《由多伦归家,回忆所经有感》等诗歌34首。其中,绝句23首,律诗8首,古体诗3首。律诗、绝句主要是写景咏物抒怀之作,既抒发了“任他世事多颠险,风浪未来先住舟”的追求淡泊的闲情逸致,又蕴涵着“抗怀曩昔悲沧桑,只恨有兴难免亡”的追忆往事的怀古幽情。风格清丽简朴,情景交融,真淳自然,很有田园诗的风味。古体诗多为长篇,对战乱的描写细腻真切,感染力很强。对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危害和自身遭受的不幸,揭露得十分深刻。在对现实有了深刻地认识之后,产生“迷途未远觉昨非”的醒悟,于是表现出“高尚愧让严先生,归来愿同陶处士”的古代知识分子的隐逸情怀。还存有《重修朱仙台庙碑记》一文,叙事简洁扼要,写景细致生动,可窥其散文特点之一斑。此文为研究本境的文物古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选自《盘锦文学遗产精编》 赵立山编著